(
课件网)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前中期 鸦片战争前 明朝 1718年,年过六旬的清朝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瘸,不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bo)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意思是皇帝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人去主动加以“怜恤”,让皇帝“更换休息”。 图中起居注记载了康熙帝亲政后勤于政事,每天在紫禁城乾清门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 1368 1644 1636 1912 1840 专制+勤政 一.回望“盛世余晖” 教材描述“康乾盛世”是从哪几方面入手的?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盛世的表现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并巩固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第14课(第一目)讲述经济 康熙(1654—1722) 雍正(1678—1735) 乾隆(1711—1799) 康雍乾时期,其盛世何象?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 1700 年到 1794 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 3.13 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3 ; 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 50 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 10个,中国就占了 6个…… ———周武:《论康乾盛世》 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 疆域开拓巩固 康乾盛世 (一)政制之盛 (二)疆域之盛 (一)政制之盛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余年来,皆亲揽庶务,大权在握…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 ———乾隆 1.皇帝勤政 勤政独断,大权独揽,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熙 雍正 乾隆 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若要将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 ———康熙 勤 雍正朱批节选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一)政制之盛 2.奏折制度 (1)含义: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2)特点: 迅速、机密 (3)作用: ①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②提高了决策效率; ③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佐伯富(日) 皇帝与大臣单线联系、施展权术 年羹尧颇不喜尔,尔须加意防范,勿露破绽,被伊指摘。 ———雍正帝给凉州镇总兵宋可进批示 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 ———雍正帝给年羹尧批示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1)背景:清雍正年间,西北军务繁忙 (2)官员:被指派的朝臣兼任军机大臣 (3)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承旨传达。 (4)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5)特点: 3.设军机处 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政制之盛 (军机处)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 ———赵翼《簷曝杂记》 (6)影响: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皇帝 军机大臣 机要文书 内阁 一般文书 精、简、速、密 4.兴文字狱 (1)含义: 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的刑狱。 (2)实质: 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加强思想控制,但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3)影响: (一)政制之盛 清风不识字, 何必乱翻书。 ———徐骏 明月有情还顾我, 清风留意不留人。 ———徐骏 陛下 VS 狴下 探究一: 盛世之象何以出现? 康熙 雍正 乾隆 (一)政制之盛 1.皇帝勤政 2.奏折制度 3.设军机处 4.兴文字狱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