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课 复习提问 1、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2、明朝内阁的特点和作用。 3、宦官专权的实质和影响。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影响。 5、郑和下西洋与海外各国交往的特点。 6、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和对外关系的变化。 7、明朝治理边疆的举措、特点、意义。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 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 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阅读教材P71第一段,知道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时间 建立者 首都 国号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应天府 大明 明初形势图 明太祖 明军北伐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 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 材料:胡惟庸…独相数岁,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 《明史·胡惟庸传》 ①历史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②直接原因: 胡惟庸擅权。 ③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材料:(明太祖)罢相以后,皇帝就可以将一切大权掌握在手里,中央政府的府、部、院、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就不必担心大权旁落了。这样,皇帝事实上兼任宰相,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从制度上集君权、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 (积极)加强了皇权,解决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的问题,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1、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 (消极)①大大加重了皇帝的工作负担;②皇帝专权,容易导致决策失误;③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 材料:据当时统计,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1160件,共计3291件事,平均每天处理400多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 材料: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废除宰相制度的影响。 阅读教材P71第二、三段和P72第一段,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第12课 2、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票拟、批红 材料:明朝前期内阁的功能在于辅助皇帝批示和决策,由此节省皇帝处理政务的时间。明朝中后期,内阁运作模式日益复杂,其职权不仅限于执行,还监管六部。总体来说,内阁从初具雏形发展到鼎盛时期,在名义上始终只是一个辅助皇帝的工具,并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虽然内阁大臣与皇帝关系密切,却没有实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内阁的主要特点。 ①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