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0115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共37张PPT)

日期:2025-09-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301741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4课,至清,中叶,经济,文化,课件
    (课件网)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重点:明朝至清中叶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变化。 难点:理解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时期的历史背景。 时空定位 1368 1644 1840 内阁制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明 《本草纲目》 清前中期 瓦剌与鞑靼 奴儿干都司 奏折制度 军机处 驻藏大臣 “海禁”政策 新经营方式 高产粮食作物引进 白银货币化 商帮产生 《尼布楚条约》 闭关自守 《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 利玛窦 明清小说 小说 王阳明心学 李贽思想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 京剧产生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海禁”、闭关自守 阻碍 思想文化领域:萌新与守旧并存 科技:总结与交流并存 三、明清边疆治理 1.明朝边疆治理 东北:招抚\都司\封授\卫所 蒙古:签订和议;进行册封 西藏:册封;设专门机构(行都指挥使司)进行管理 西南:土司制度 荷兰占据台湾 东南:开展抗倭斗争 继承: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葡萄牙获得澳门居住权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注重内陆边疆的治理,缺乏海防、海权意识。 三、明清边疆治理 2.清朝边疆治理 创新: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边疆管理政策多元化。 1.民族管理机构的创新,如理藩院的设立; 2.民族管理政策的创新,如改土归流等; 3.民族管理方式的创新,如《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法律化)、盟旗制(制度化)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 领域 表现 影响 农业 作物品种 经营形式 手工业 经营方式 商业 区域贸易 全国贸易 海外贸易 提高粮食产量; 改变饮食习惯; 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推广种植 多种经营日渐兴盛,经济作物种植广泛,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地区贸易网络核心 以徽商、晋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出现 地域性商帮形成 全国贸易网络联通 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 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 和商业资本集聚 1)农业:变化 ①变化: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佣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入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便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 ———《中外历史纲要(上)》 A.高产粮食作物传入并推广 C.农业生产区域化 B.多种经营兴盛,产品商品化提高 ②原因: 新航路开辟 引进高产新作物 农业多种经营 商品经济发展 A.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玉米等作物的自身优势。 ③著作: 徐光启《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④租佃关系: 租佃制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出现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永佃制。明清在部分地区“永佃权”(农民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并世代相承)发展。地主拥有“田底”,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