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35418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课文备课方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83次 大小:174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
  • cover
课文备课方案 第三课时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 备教材教法 文本解读 1.内容简说 “古诗词诵读”板块共选编了十首古诗词,本课时安排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和《清平乐》三首词,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增加积累,同时试着迁移运用之前掌握的学习方法来自主疏通诗词大意,从而为更高年段的学习作好准备。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友人鲍浩然时所写的一首词。 《浣溪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词。 《清平乐》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词,是一首清新的惜春之作。 2.诗词大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词的大意是:水就像流动的眼波,山就像聚拢的眉峰,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才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你走了,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啊! 《浣溪沙》一词的大意是: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 《清平乐》一词的大意是: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鹂。可是黄鹂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小鸟只好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 3.结构特点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将眉比作远山、春山,将眼睛比作水波,古已有之,如唐代崔仲容《赠歌姬》:“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些诗句都是把女子的眉眼比喻为曼妙的山水。但这首词的上阕却别出心裁:首先是故作反转,把山水比作眉眼,顿时令景物也有了几分惜别的情意;同时,这里也不再单纯用山水形容女子的眉眼,而是说词人自己的眉眼,“眼波横”是送别时的泪眼,“眉峰聚”是因不舍而紧蹙的眉头,暗合了离别的情绪;而“眉眼盈盈处”,既是指友人此行的目的地———山水灵秀的浙东,同时也表达了无论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直追随而去,可谓一语双关,精巧绝伦。送别时百般不舍的情态和心思,从这样一个绝妙的比喻中丝丝透出,含而不露,令人叫绝。下阕开头直接点出了送别的主题,“才送”“又送”的递进把词人心中的离别之苦描摹得更加深刻动人。但词人却没有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情中,转而殷切叮嘱将要启程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表面上吐露的是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希望对方能和四季中最美好、最具有生机的春天同在,其中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动不已。 《浣溪沙》一词的上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暮春兰溪雨后的景色。首句写兰芽虽然很短,但状态是“浸溪”,透露出一股生机和活力,而且兰芽茂盛,可能正与“兰溪”的得名有关。第二句写漫步于溪边,沙路极为洁净,说明兰溪十分清澈、干净。本句可能脱胎于杜甫的“白沙青石洗无泥”,以及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但换用了一个“净”字,就突出了沙路的干净、兰溪的清澈。紧接着写雨声和杜鹃的叫声,这既是暮春时节的季节特征,同时也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写照:这两种声音都是比较凄切的,容易勾起人的愁绪,作者此时正在贬官期间,遭受打击的他觉得此生无法再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开始计划买田种地,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仍然觉得失望、郁结、惆怅,所以当听到雨声夹杂着杜鹃叫声时,这种复杂、忧愁的心绪便从笔端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了。但很快,词的下阕冲淡了这种气氛。先是以一个反问开端,紧接着说“门前流水尚能西”,由于中国的河流多数是自西向东流的,兰溪却是向西流,于是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