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歌”教学设计 课题 牧歌 单元 第四单元 学时 5学时 年级 八年级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简谱)八年级下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板社 册次:下册 新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及学业要求 学段目标:能较好地把握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深入感知、体验、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质,具有初步的音乐欣赏与评述能力;主动参与音乐表现活动,热爱中国音乐文化,能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 学业要求:在演唱中,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表现技巧,较好地表现音乐。熟悉、理解常见的音乐符号和术语,在实践中能正确表现和运用;识谱比较顺畅,正确。对音乐作品能进行较为细致的听赏,对音乐表现要素及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等的感知与判断比较敏锐和准确。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蒙古族歌曲,歌曲为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学唱和欣赏,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征,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较强。对音准、节奏、情感等音乐要素的掌握较好,能够通过听赏音乐,说出自己的感受。八年级的学生处于变声期,根据歌曲作品的音域及学生演唱的实际情况,应当适当降调处理,并在教唱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要喊唱。 学习重点 能够准确地演唱《牧歌》,体验蒙古族歌曲风格。 学习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牧歌》。 学习目标 能够用舒展、辽阔地情绪演唱歌曲《牧歌》,基本会唱《牧歌》的乐谱,并能够掌握连线处的演唱方法。 2.通过对《牧歌》的欣赏与学唱,能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感受蒙古族音乐风格,同时体会蒙古族人民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了解无伴奏合唱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学习 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 新课 聆听与感受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蒙古族歌曲特点。 教师播放歌曲《牧歌》,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场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描写了草原美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 1.认真聆听歌曲,并思考。 2.学生自由回答。 通过欣赏《牧歌》,让学生在聆听、分析、对比、感受中逐渐进入歌曲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动一 学唱歌曲 基本会唱《牧歌》的乐谱,并能够掌握连线处的演唱方法。 能够用舒展、辽阔地情绪演唱歌曲《牧歌》。能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感受蒙古族音乐风格,同时体会蒙古族人民对家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带领学生唱乐谱。 引导学生观察谱例,自主探究歌曲的曲式结构及调式。(同学们观察一下乐谱,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呢?第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什么音符呢?第二乐句是以什么音结束的呢?这个歌曲是五声调式的什么调式的歌曲呢?) 知识讲解,延音线: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 4.引导学生寻找谱例中的延音线,计算出音符应演唱的时值。 5.再次视唱歌谱。 6.带领学生填词演唱歌曲。提醒学生歌词与旋律的对应问题。 7.演唱时注意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式,以及长音的保持。请学生思考:歌曲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8.组织学生为《牧歌》设计力度变化,再次演唱歌词。 1.跟着老师唱乐谱。 2.观察乐谱,互相探究,找出老师提问的问题。 (歌曲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第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5音。第二乐句是以1音结束的。是宫调式的歌曲。) 3.了解延音线。 4.寻找谱例中的延音线,计算出音符应演唱的时值。 5.再次视唱乐谱。 6.跟着老师演唱歌词。 7.回答:歌曲描述了蒙古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