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复习课 【素养目标】 1.了解温度计的原理,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 2.能够辨识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 3.掌握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4.掌握物质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重点:辨识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掌握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 【思维导图】 【单元达标】 达标点1温度计的使用 例1 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思路导引 使用温度计时,感温泡应该与待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待示数稳定后开始读数,读数时,温度计要留在待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 达标检测 1.图为一支水银体温计,它是利用水银的 性质制成的。该体温计此时的读数是 ℃。 【答案】达标点一 例1 D 达标检测 1.热胀冷缩 37.1 解析:水银体温计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 ℃,对应的读数为37.1 ℃。 达标点2 辨识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 例2 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思路导引 六种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情况如图所示: 达标检测 2.下列谚语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达标点二 例2 C 达标检测 2.C 解析:“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雨的形成是由于高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A错误;“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云是高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或凝华形成的小冰晶组成的,B错误;“春分前后怕春霜,一见春霜麦苗伤”,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C正确;“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D错误。 达标点3 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 例3 图甲是小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乙所示,某时刻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2)把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到装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主要目的是使碎冰块 。 (3)图丙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此可知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第6 min时,试管内的物质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小明又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到 (选填“试管”、“烧杯”或“试管和烧杯”)中的水发生了沸腾现象,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思路导引 (1)看清温度计的0刻度线和分度值,可读出温度值。(2)为了观察晶体熔化过程的现象,要使晶体受热均匀,水浴法加热可实现物质受热均匀。(3)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两者缺一不可。 达标检测 3.关于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实验装置应选用图中的 。 (2)冰块要用 (选填“较大的冰块”、“碎小的冰块”或“大冰块和碎小的冰块都可以”)。 (3)图为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在t1~t2这段时间里,实验物质的状态是 。 【答案】达标点三 例3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