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1质量 教学设计 课题 6.1质量 单元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题在“质量与密度”这一单元中具有开篇的重要地位,是整个力学部分的基础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教材编排时特别注重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切入,通过贴近日常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首先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质量的科学概念,并且明确质量作为物体基本属性的重要特点,让学生理解其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或位置的变化而改变的本质特性。接下来,教材进一步介绍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使学生掌握国际单位制中千克、克等常用单位之间的转换方法,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在此之后,课程的重点转向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详细讲解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力求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测量工具。同时,通过设计固体和液体质量测量的实验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自然地衔接了后续关于密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本课题既包含了对质量概念的理论阐述,又融入了实验操作的具体实践,兼具概念性与实验性,为学生深入理解力学知识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2022新课标要求 2022课标要求: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4.1.1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以及“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这两项要求,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基础且关键的内容。质量作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属性,是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起点,教师需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区分其与重量的不同。而托盘天平的使用则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载体,教学中要细致讲解天平结构、调平、称量、读数等步骤,特别是“左物右码”“游码读数”等细节,对于液体质量测量,要指导学生掌握间接测量的方法。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实操,既能规范操作,又能培养其科学探究和定量分析能力,这些内容最终指向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为后续密度、力学规律等知识的学习筑牢实验与概念根基。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理解质量的定义和基本属性,掌握质量单位及换算关系;2.形成对物质基本属性的初步认知。科学思维1.能通过生活实例归纳质量的特性;2.通过实验数据总结测量方法,发展归纳和推理能力。科学探究学会规范使用托盘天平,能独立完成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测量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科学态度与责任养成严谨的实验操作习惯,认识质量测量在生活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让他们对“质量”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基于直观感受的认知。然而,这种认知还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并未上升到科学定义的高度,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准确理解“质量”的真正含义。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动手操作能力逐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实验探究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实践来探索未知。不过,在使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时,他们需要得到非常细致的指导,因为托盘天平的规范操作涉及到许多细节,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另外,由于生活中的习惯用语影响,学生们很容易将“质量”与“重量”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误以为它们是相同或者可以互换使用的词语,而没有认识到二者在物理学中有着明确且不同的定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一点,帮助学生清晰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念。 重点 1.质量的概念及基本属性;2.托盘天平的规范使用方法;3.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测量实验操作。 难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区分质量与重量;2.托盘天平的调平操作及游码读数方法;3.液体质量的间接测量(差值法)原理。 材料准备 托盘天平(含砝码、镊子)、相同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