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思想领域的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佛教兴盛及隋唐科技繁荣的原因。 目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与科技的繁荣 三、中外文化交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一)儒、道、佛的发展概况 阅读教材P45,完成下表,并概括三国至隋唐思想发展的特点。 时期/流派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东汉末年兴起,本土宗教 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最受尊崇。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统论)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完成本土化。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主流意识)。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即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思想特点:①思想活跃,多元共生;②三教融合趋势;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始终居于主流地位。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不断受佛道冲击 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 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 D.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巩固练习 A 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 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 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D. 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D 解析:韩愈倡导复兴儒学,提出“道统论”,恢复孔孟之道。 3.(2014·全国Ⅰ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感悟高考 C 思想特点:①思想活跃,多元共生;②三教融合趋势;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始终居于主流地位。 思考1:魏晋以来佛教兴盛的原因? 正因为两汉经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整体秩序规范,缺乏关于个体人格方面的理论……所以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变化,其苍白贫困的本质便立即暴露出来了。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们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 ———傅乐成《中国通史》 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 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把佛教视为控制民心,稳定社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的法宝。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②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统治黑暗,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③佛教教义给人民以精神慰藉和寄托; ④统治阶级利用佛教麻痹人民以巩固统治(即佛教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原因:①儒学自身的缺陷:理论性、思辨性不足,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