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63647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第三课时表格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223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第三,课时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六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通过想象画面,品读诗词中的语言。 2. 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感受送别诗的情感。熟读成诵,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 3.学习梳理诗词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梳理信息并进行整理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2. 通过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感受送别诗别样的离情。 教学难点: 品读诗词语言,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梳理整理信息的能力 。 教学过程 一、抒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进行了综合性的学习,在毕业联欢会的节目单里,有一首经典的曲目《送别》,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在这首歌的歌词里,有古道相送,长亭饮酒,有夕阳回首,芳草离情,这些千百年来送别诗常见的事物,在这首歌里都得到了体现。 2.说到送别文化,就不得不提到一种植物柳,在我国古代,一直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和留谐音相关,折柳有对朋友的挽留与不舍。 3.你们知道折柳送别最早的出处吗?它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首诗《采薇》。 二、学习《采薇》 1.读通诗句。读准“雨”和“载”这两个音。 2.读懂诗句。同位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3.想画面。再来默读这首诗,看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出征的年轻战士,全家人为她送别,他们送了一程又一程,杨柳随风飘动,好像在于年轻的战士依依惜别。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征夫,终于平安归来,归来时鹅毛大雪,纷纷扬扬落下,让这条回家之路变得愈加艰难,他又冷又饿,不禁悲从中来。 4.悟诗情。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脑海中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戍边战士平安归来,他应该是归心似箭,为什么行道迟迟?他应该是满心欢喜,为什么我心伤悲呢? 预设:他伤心的原因是离开家乡很多年了,不知父母还健在吗?妻儿还好吗?兄弟姐妹们又去了哪里?越想越担心,不禁伤悲起来。 预设:他伤心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和他当年一起出征的好兄弟,好朋友都死在了战场上,只有自己活着回来。 5.深情朗读。送别时,杨柳依依,归来时,物是人非,种种愁绪涌上心头,战争带给百姓的,何止是背井离乡的痛呀!更是无法言说的苦。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首诗。 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读通读懂。在距今1000年的唐代,也有一首歌几乎家喻户晓,这首歌就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也叫《阳关三叠》,谁来读一读并说一说诗意。 2.想像画面。在王维的笔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清晨的一场雨,让渭城的路面湿润了许多,柳条上挂满了小雨珠,微风拂过,柳条随风舞动,显得格外翠绿。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王维在酒店里为元二送行,他们喝了一杯又一杯,我仿佛听到王维举起酒杯说,让我们再干一杯吧,往西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3.读悟诗情。借助地图以及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体会送别时的伤感。 4.深情诵读。酒过数巡,纵有万般不舍,离别总要来临,让我们读的语速慢一些,声音低沉一些,读出这份难舍难分的情谊。 四、学习《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1.送别一般都会让人有离愁别绪,但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就把这伤感的情绪化解了,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 2.读通。出示节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3.品悟诗句 。出示学习活动:王冠这首词仅仅44个字,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作,你认为哪句可以被评为千古名句呢?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预设1:第一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作者巧妙地将水波比做美女的眼波,将远山比作美女起伏有致的眉毛,自古以来,人就喜欢用眉如春山,眼如秋水形容容貌美丽的女子,这里作者反其道而用之,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