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印度教要求在修行时要尽可能少穿衣服,参加宗教活动时要穿“净衣”,即没有针线接缝的衣服,女装称纱丽,男装称托蒂。 唐朝的汉服为和服和朝鲜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印第安人独特的羽冠,用最凶猛的鸟的尾部长羽做成,象征着勇敢、美貌与财富。同时,印第安人认为鸟是灵魂的象征,通过羽毛,可与神灵对话。 《簪花仕女图》 课堂导入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美 洲 古 印 度 古朝鲜 古日本 阿兹特克文化 玛雅文化 印加文化 古代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一个地理概念 哈拉帕文化时期 孔雀帝国 约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奴隶制帝国。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笈多帝国 公元320-500年,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印度教逐渐成为主要宗教,《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 吠陀时代 年代为前1500-前600年,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中,故称作“吠陀时代”。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 列国时代 年代为前600-前400年,是古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这一时期产生了早期佛教。 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进程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1.地理位置: 雅利安人南迁 雅利安人自称“出身高贵的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取代了印度原有的文明,并逐步建立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年代约为公元前2350-前1750年,是南亚次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哈拉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而得名,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 一、古代印度文化 1.种姓制度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等级 名称 职业 一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二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三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四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种姓之外,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二)成就 一、古代印度文化 材料:在《佛本生经》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理发师之子爱上了离车族(译为“边地主”)的一个少女。他的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儿子,你不要把愿望执著在办不到的事情上,你是理发匠之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离车族之女属高级出身,乃刹帝利之女,因而她是不能和你匹配的。我给你找另外一个与你属同一种姓和家庭之女。”理发师的儿子由于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忧郁而死。 ———崔连仲《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材料: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 ———《摩奴法典》 1.种姓制度 保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等级制度。 ①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 ②制造种姓隔离,加剧社会矛盾,延缓社会发展进程; ③为佛教的产生提供了机遇。 (1)特点:①贵贱分明; ②职业世袭; ③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④实行种姓内婚制。 (2)实质: (3)理论基础: 材料: 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