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考点自测(三) 古代中国的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 1.山海有情,天辽地宁。地处中国东北的辽宁既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带。战国时期,辽宁境内曾修筑燕北长城,防御东胡等游牧民族的袭扰,后秦始皇将秦、赵、燕北部的长城连接起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说明秦长城的修筑目的是( ) A.便利与游牧民族往来 B.抵御少数民族袭扰 C.促进东西方经济交流 D.阻断民族文化发展 2.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尊崇儒术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以上材料说明( )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 B.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 C.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流繁忙 D.佛教在汉朝经西域传入了中国 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下列关于古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②张骞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巨大贡献 ③有利于汉朝对世界的统治 ④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在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这段材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之间联系的唯一桥梁 B.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是一条军事、外交之路 D.陆上丝绸之路没有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6.有学者对《隋书》(包括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诸传的传主做过一番统计,其中明确出身胡族的,约占传主总数的六分之一;据考证,李唐一族也有胡人血统。这可用来说明( ) A.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B.胡汉通婚政策的实行 C.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 D.民族融合的不断增强 7.“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这说明( ) A.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B.北魏统一了北方地区 C.汉化措施促进民族交融 D.改革冲破了层层阻力 8.“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这一转变体现了( ) A.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B.政权分立的加剧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9.如表为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对此历史人物的补充说明正确的是( ) 公元626年 公元630年 公元641年 公元649年 即皇帝位 征突厥,俘颉利可汗,后被尊为“天可汗” 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 崩,葬昭陵 A.建隋朝,灭南陈,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B.创科举,开运河,加强南北经济联系 C.轻徭薄赋,虚心纳谏,成就贞观之治 D.励精图治,整顿吏治,铸就开元盛世 10.元朝在吐蕃地区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世俗事务和宗教事务,推行政教合一制度。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生活区域,元政府根据当地多民族的复杂状况,推行土司制度,承认各族首领的传统地位。上述材料反映出元朝( ) A.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B.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C.君主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