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886285

【核心素养目标】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必修四

日期:2025-04-17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272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必修,政治,高中,格式,教学设计,形而上学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 教科书 书 名:《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能够面对情境问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点) 科学精神: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难点) 法治意识:表达先进的国家治理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能够面对情境问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教学难点: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运动的规律性,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探究,进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比,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性,明确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对立。 二、讲授新课 本节课的总议题是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在这个总议题下,老师设置了三个子议题,分别是子议题一:从哲学家的论战中揭示两大学说之分歧;子议题二:从伟人的观点中把握矛盾普遍性;子议题三:理解唯物辩证法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首先,让我一起进入子议题一:从哲学家的论战中揭示两大学说之分歧 请同学们一起来看探究一这几位哲学家的观点,思考: 1.老子、韩非子和黑格尔的言论共同表述了什么思想 郭象、董仲舒和杜林的言论共同表述了什么思想 2.上述材料说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和斗争? (1)首先,是老子和郭象。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道德经》。意思是,“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万物;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一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而反观郭象,他认为“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即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这种观点认为事物是孤立的,二者的观点体现了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从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老子所持有的是联系的观点,即他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反之,郭象则持有的是孤立的观点,他否认联系,这样就无法解释世间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事实。 (2)其次,是韩非子和董仲舒。 韩非子说“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即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在进化变化,用以治世之道也应随之而变。统治者应该“因时变法”,“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的意思就是想要用先王的治国政策,来管理现状的国民,无异于守株待兔,是很荒谬可笑的。 而董仲舒则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意思是———道之大,源于天之大;天不变,则道也不变。“天”主要是指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应当“尽如故”,认为根本制度不允许有任何改变。 从两者的对比中可以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