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09531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含答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57次 大小:6231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现代,阅读,文阅读,训练,专题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训练: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①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②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③①“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④“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几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⑤②“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⑥“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选文写的是什么场景? 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为: 。 2.阅读选文中两个画“﹏”的句子,体会八儿的馋样。 (1)句①是对八儿的 描写,从八儿连叫两声“妈”和说的“才”字,可以感受到八儿 的心情。 (2)句②是如何表现八儿的馋样的? 请从描写方法、重点词语等角度简单分析。 3.选文中三次提到粥“叹气”,下面对此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B.粥的“叹气”其实就是八儿的叹气,这三处叹气都是八儿极度伤心失望的心情写照。 C.锅中的粥不断“叹气”,写出了腊八粥逐渐黏稠、咕嘟冒泡的样子。 课内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节选) ①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②“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③“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④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⑤“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孩子。” ⑥“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⑦“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⑧“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章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⑨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 ⑩“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4.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安定 信心 5.“父亲”指 “伟大的力量”指 6.法庭上父亲脸上的表情为什么是“非常安定,非常沉着”的? 7.用“ ”画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8.请给文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课内阅读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9.这段话是围绕哪个观点写的?请摘抄下来。 10.选段中,加点的两个“死”字表达的情感不同:第一个“死“字表达了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 之情;另一个“死”字表达了对替法西斯卖力,对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的 之情。 11.想一想,作者引用司马迁的名言的目的是什么? 12.历史上, 死得比泰山还重, 死得比鸿毛还轻。(第一空多选,填序号。) ①毛岸英 ②李大钊 ③秦桧 ④黄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