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958728

4.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2课时)导学案(含解析) 高中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数学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8次 大小:24102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4.3.2,解析,第二,必修,选择性,2019
  • cover
4.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第2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列问题. 2.进一步熟悉通过建立数列模型并应用数列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重点难点 1.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应用问题. 课前预习 自主梳理 知识点1.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 (1)若数列{an}为非常数列的等比数列,且其前n项和Sn=A·qn+B(A≠0,B≠0,q≠0,q≠1),则必有A+B=0;反之,若某一非常数列的前n项和Sn=A·qn-A(A≠0,q≠0,q≠1),则该数列必为等比数列. (2)如果公比q≠-1或虽q=-1但n为奇数时,Sn,S2n-Sn,S3n-S2n构成等比数列. (3)当等比数列{an}的项数为偶数时,偶数项的和与奇数项的和之比=q. 知识点2.分组求和 某些数列通过适当分组,可得出两个或几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进而利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分别求和,从而得出原数列的和. 知识点3 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实际应用 1.解应用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 2.一般步骤:审题、抓住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3.注意问题是求什么(n,an,Sn). 注意: (1)解答数列应用题要注意步骤的规范性:设数列,判断数列,解题完毕要作答. (2)在归纳或求通项公式时,一定要将项数n计算准确. (3)在数列类型不易分辨时,要注意归纳递推关系. (4)在近似计算时,要注意应用对数方法,且要看清题中对近似程度的要求.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 (1)对于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其的系数与常数项互为相反数. ( ) (2)数列的前项和为,则数列一定是等比数列. ( ) (3)数列为等比数列,则成等比数列. ( ) (4)若某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为且,则此数列一定是等比数列. ( ) (5)若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则.( ) (6)若数列是公比的等比数列,则其前项和公式可表示为(,且,).( ) 2.已知数列满足,,设,则数列的前6项和为( ) A.127 B.255 C.31 D.63 3.数列{}中,已知对任意正整数n,有a1+a2+a3+…+an=3n-1,则( ) A.(3n-1)2 B. (27n-1) C. (3n-1) D.27n-1 4.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m的值为( ) A.5 B.6 C.7 D.8 5.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且的公比为整数,则( ) A. B. C. D. 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环节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回顾上节课内容总结为: 分类讨论的思想: (1)利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要分公比q=1和q≠1两种情况讨论. (2)研究等比数列的单调性时应进行讨论: 当a1>0,q>1或a1<0,01或a1>0,00且q≠1)常和指数函数相联系. 等比数列前n项和Sn=·(qn-1)(q≠1). 设A=,则Sn=A(qn-1)也与指数函数相联系. 3.整体思想:应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常把qn,当成整体求解. 环节二 观察分析,感知概念 例10如图4.3-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cm,取正方形ABCD各边的中点E,F,G,H,作第2个正方形EFGH,然后再取正方形EFGH各边的中点I,J,K,L,作第3个正方形IJKL,依此方法一直继续下去. (1)求从正方形ABCD开始,连续10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2)如果这个作图过程可以一直继续下去,那么所有这些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将趋近于多少 分析:可以利用数列表示各正方形的面积,根据条件可知,这是一个等比数列. 解: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后继各正方形的面积依次为,,…,,…,则. 由于第个正方形的顶点分别是第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所以. 你能说明理由吗? 因此,是以25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设的前项和为. (1). 所以,前10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