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86461

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古诗情境化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31次 大小:1459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语文,五年,下册,古诗,情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五年下册古诗情境化试卷(含答案) 一、情境选择题 1. 你漫步在乡村四月,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不禁想起了古诗中描述这一景象的句子。下列哪一项正确描述了这一场景?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C. 夜静春山空,但闻人语响 D. 南望王师又一年,几时收复旧山河 2. 你正在书房里专心读书,想起古人关于读书方法的教诲。下列哪一句古语提醒你读书要用心,不能囫囵吞枣? A.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C.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D.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3. 你站在黄鹤楼上,远望天际,一艘孤帆渐行渐渐远,直至消失在视线之外。此情此景,让你想起了哪位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 A.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C. 杜甫《登高》 D. 王之涣《登鹳雀楼》 4. 你在欣赏一幅描绘边塞风光的画作时,想起了两句描写关外壮阔景象的诗句。这两句诗是: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C.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D.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情境填空题 1. 当你送别好友,目送他的身影渐行渐渐远,直到消失在视野之外,你会引用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来表达你心中的孤独与不舍。 2. 当你看到勤劳的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你会想起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中的诗句:“_____,_____。”来赞美他们的辛勤劳动。 3. 当你站在山巅,远眺群山连绵,感受到自然的壮阔与伟大,你会想起《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教诲:“_____,_____。”来提醒自己要有包容与和谐的心态。 4. 当你在书房中静心读书,想要提醒自己读书要用心,不能浮于表面时,你会想起古语:“_____,_____,_____。”来鞭策自己。 5. 当你读到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篇,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时,你会想起王昌龄的《从军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来表达你对军人的敬意和对国家的热爱。 三、诗句修辞判断情境题 你读到一句诗:“三千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请判断这句诗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在括号里打“√”或改正。 A. 对偶( ) B. 夸张( ) C. 比喻( ) 你读到一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请判断这句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在括号里打“√”或改正。 A. 对偶( ) B. 夸张( ) C. 比喻( ) 你读到一句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请判断这句诗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在括号里打“√”或改正。 对偶( ) B. 夸张( ) C. 拟人( ) 诗意情境选择题 1. 正确答案:A.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解析:这句诗直接提到了黄鹤楼,与黄鹤楼有关。 2. 正确答案:B.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解析:这句诗强调读书要用心、用眼、用口,即全身心投入,符合题意。 3. 正确答案:A.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解析:这句诗描述了小孩在桑树荫下学种瓜的场景,与题干描述相符。 4. 正确答案:A.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解析:这句诗描述了落日与山峦相接,水面上泛起寒凉的波纹的景象,与题干描述相符。 二、诗意情境填空题 1. 答案: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解析:这两句诗表达了送别时望着好友渐行渐渐远的情感,与题干中的送别情境相符。 2. 答案: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解析: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们白天耕作、晚上绩麻的劳作场景,符合题干描述。 3. 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解析:这两句诗表达了君子在和谐中保持差异,小人在一致中缺乏和谐的态度,与题干中要求包容与和谐的心态相符。 4. 答案:谓心到、眼到。 解析:这两句诗强调了读书时心、眼、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