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98179

【核心素养】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9. 咕咚 第2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4070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咕咚,反思,教学设计,2课时,-19.,核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19. 咕咚(第2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童话,趣味性强。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从别人。这篇课文故事性强,适合学生进行阅读。 【学情分析】 学习此课,我们有以下有利因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得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的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素养分析】 文化自信:热爱中国语言文字,体会汉语之美。语言运用:借助图画复述课文,讲故事。 思维能力: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审美创造: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不盲目跟从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语境中积累词句,体会情境对话和心理,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难点】 借助连环画的特点,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摘草莓:复习生字。 2.拣木瓜:识记词语 3.结合板书,回顾1-4自然段情节。 设计意图: 复习生字何词语后,再次重温1-4自然段,森林小动物内心的恐惧与慌张。结合结合板书再现“拔腿就跑”“就跟着跑起来”“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等短语,为感受小动物们的盲从埋下伏笔。 新授 探究一:野牛追问,逻辑思考。 承接前文,图文对照,动物们为什么要跟着兔子一起跑? (1)读句子: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补充板书) (2)动物们一见这场面,闻风丧胆,连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也害怕得跑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相机板书:盲目跟从 2.探究野牛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动作理解形声字“拦”的具体意思。 3.学习野牛和大象的对话,拓展思考。 (1)野牛追问咕咚样子,可以想象大家可能怎样描述“咕咚”? (2)野牛还会问谁?怎么问?动物们怎么回答。 野牛拦住( )问:“‘咕咚’ 在哪里,你看见了?”( )回答说:“( )。” (3)按照句型说一说野牛询问的顺序,感受思维逻辑。 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 (3)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 教师关注文本之间的联系、课时之间的联系,从重归情境,到后面的野牛的思考,都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结合探索“咕咚”在哪里的逻辑追问,拓展想象小动物们对“咕咚”的样子描述,来验证思考“咕咚”的具体样子。想象说话与结局的“笑”相辅相成,感受该民间故事的幽默与趣味。 探究二:探究“咕咚”真面目。 1.图文对照,学习第6自然段。 识记生字“领”。提示:走在最前面带领大家。 探究理解“咕咚”声音大的原因。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回照课文开头“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感受木瓜树之高,抓关键短语“高高的树上”,理解精准阅读,重物从高处落入水中,越高声音越大的科学常识。 (3)说说“咕咚”是什么?(指木瓜落入水中发出的声音。) 设计意图: 图文对照,感受理解“领”的意思。通过探究“咕咚”真面目,感受学习文章的乐趣,结合回照前文“熟透了”,感知故事背后的科学知识。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