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43116

【核心素养】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5次 大小:16764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巩固,国家,封建,多民族,统一,东汉
  • cover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最后一课,一方面为第二专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对本专题之前几节课的高度概括与深化。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教学中需要根据课标有所侧重和取舍。在内容的逻辑上,汉初“汉承秦制”及休养生息为汉朝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汉武帝时代的强盛是本课叙述的重点,武帝的统治上承文景之治,在解决汉朝建立以来一系列问题的政策上既有延续性,又有开拓性,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东汉末期由于兴盛的局面社会矛盾逐渐积累而走向衰亡。两汉统一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上述基础上,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四个子目以历史发展的顺序展现两汉充分巩固大一统构架发展的模式,以及社会危机导致王朝覆亡的过程,呈现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不论是从纵向上还是横向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非常有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有着初步的认知;在理解、表达等能力方面,高中生相比初中也应该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对于历史的认识停留于“讲故事”的层面,对于历史的观点还不够理性和客观,历史价值观虽初步形成但是并不稳定;在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从发展需求来看,学生阅读原始史料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概括及理解能力有限。加之本课设计的历史时期跨度长,内涵多且复杂,要理解本课仍然有较大难度。 【核心素养】 1、结合秦速亡的背景,能够解释西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等概念。 2、归纳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了解推恩令、独尊儒术等概念。了解武帝时期对外战争、丝绸之路的开通, 3、知道西汉、东汉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4、结合史料,能够概述“光武中兴”、“党铜之祸”“黄巾起义” 基本历史概念。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 5、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 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文景之治”及西汉的强盛,“光武中兴”,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 2.“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的比较。 难点:1.分析两汉强盛及衰败的原因,认识汉武帝加强统治的措施,尤其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 2.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与两汉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带一路”战略,谁能说一下一带一路战略呢? 教师介绍:“一带一路”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个惠及亚欧非三大洲、几十国家、几十亿人口的倡议中。这充分体现了东方大国中国在维护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强劲动力。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始连接东西世界的吗 生:西汉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新课讲解】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秦末爆发农民起义,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