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51695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171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 cover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认识“暝、浣”等2个生字,会写”孙”字。 2.体悟诗人热爱纯朴、宁静、自然的山村生活的情感。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孩子们,你们知道“诗仙”是谁吗?那“诗圣”是谁呢?“诗佛”又是谁呢?(王维)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写景诗———《山居秋暝》,我们一起齐读课题。 二、读诗句,读出韵律 (一)解诗题 1.猜猜“暝”是什么意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这个时间段是一天的什么时候?(傍晚) 2.“秋暝”是什么意思?(秋天的傍晚) 3.居”意思是住,居住。 拓展:住在山里叫山居,住在村里叫村居,住在家里叫家居,住在不让人知道的地方叫隐居。 题目中“居”有隐居的意思。 4.谁来连起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 (诗人在山中隐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 (二)初读古诗,体会韵律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欣赏山中的美景吧! 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感。 节奏在于每一句的停顿,停顿在哪里?发现停顿规律:2———3 师生对读,教师读前两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读出节奏感。 (三)读出韵味。 指导读空山后面要有延长,空山怎么样了(留有想象的空间)?最后一个字“秋”“流”“舟”“留”,拖音,读出韵味。 齐读诗文,要求正确、流利、有节奏感、有韵味。 三、再读古诗 (一)抓景物,理解诗意 学习活动二:默读古诗,用“--”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画出诗中所描写的人物。 (空山、新雨、天气、明月、松、清泉、石、竹、浣女、莲、渔舟、春芳、王孙) 理解词语 春芳:春天的芳草。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这首诗里写了很多景物和人物,但是这是都是零散的,读诗最高境界是还要读到这首诗当中的画面。苏东坡曾说读王维的诗:“读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读王维的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读王维的诗,这首诗中,这么多的景物组合成了两幅画。 (二)想画面,动静交融 1.哪两幅?用诗句回答。 你看到了第一幅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 松林 清泉 山石) 第二幅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 浣女 莲叶 渔夫) 这两幅画面美不美,这么美的画面需要我们用语言来把它们描述下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明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清泉?怎样的流淌在山石上。请男生写第一句写2--3句,写在练习本上,女生写后面两句。 我们先看第一幅画面,先读诗再念你写的句子。 (一轮皎洁的月亮轻轻地映照着茂密的松林,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缓缓地流淌。)有没有更美的? (碧绿的竹林里传来阵阵喧闹,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姑娘回来了,青青莲叶向两侧摇动原来是渔夫捕鱼回来了) 2.这两幅画面哪一幅美?第一幅画面美在何处?明月洒在松林间,美在静,静谧之美 第一幅画面美在动态。可以把第二幅画面去掉吗? 3.互动讨论,教师点拨:缺少了这些动态的景物,山林虽然显得宁静,但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没有一点点生机。浣女、渔舟的热闹,不仅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以动衬静。 4.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使景物写的更生动形象,充满生机。 四、悟诗情,诵读积累 1.孩子们,这座空山有着清新的空气,清幽的坏境,清纯的人们,你想住在这样的环境中吗?为什么?在这种环境中,我们可以放下些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