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1912年1月5日,南京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世界各国发布《对外宣言书》,指出:“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材料表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此宣言书的目的是 A.得到列强财力上的大力援助 B.获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希望列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 D.按照英美模式建立共和政府 2.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那么,新中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仅仅在这一个多月前,同盟会还坚决抵制内阁制,主张总统制,但随着临时参议院改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立即改弦更张主张内阁制。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 A.国会只是党派争权的工具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C.革命派没有得到美国支持 D.同盟会缺乏统一的领导 4.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得到初步实现是在( ) A.戊戌变法 B.兴中会成立 C.同盟会成立 D.中华民国成立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该规定意在( ) A.明确三权分立原则 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成立民国临时政府 D.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 6.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B.中共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C.敌后抗日根据地日益扩大 D.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7.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继承案件审理便遵循一个基本规则,即“以宗祧继承为主,以诸子均分原则为辅”。民国初年法律遵循的是新式“私有财产神圣”的精神,将继承人看作为“有继承权的人”,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继承的权利。这种变化( ) A.表明宗族的社会影响力弱化 B.反映出司法领域向近代化迈进 C.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观念 D.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8.1933年初,中央苏区财政部长邓子恢代表政府发行了借谷证,政府发行这一凭证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应对敌人经济封锁 C.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D.实践工农武装割据 9.国旗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下图是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旗,对其政治理念的变化理解正确是 A.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B.“满族独尊”———驱除鞑虏 C.君权共享———民族平等 D.“朕即国家”———五族共和 10.红军公田是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分给家在白区的外籍红军的田地。外籍红军在苏区内分得公田,由当地政府派人代耕,收获的稻谷由外籍红军自处,有的寄回家用,有的留作退伍后的耕种基金,也有的自发贡献给苏区。该措施( ) A.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B.维护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团结 C.践行了耕者有其田的纲领 D.凸显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属性 11.阅读华北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可以得出华北人民政府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B.坚持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D.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原则 12.1912年4月,孙中山向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1783年12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