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 四下:第八单元解读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这一单元的主题,仍然是有关童话。统编教材一至六年级,几乎每册都有童话的编排,以单元形式出现的就有两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学童话?”小至刚出生的婴幼儿,大至要结婚出嫁的成年人,几乎都听过“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童话究竟有何魔力,能让我们人类如此地信仰与追求? 正如单元导语所说:“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童话,是人类美好的幻想,是对真善美理想的表达方式。于儿童而言,童话是其看待世界的方式———万物皆有灵,正义终将打败邪恶,好人总会得到好报;于成人而言,童话是超越现实生活的信仰———纵然生活充满艰辛与坎坷,却始终葆有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中两次编排童话单元,如果把三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定位在“奇妙的童话”,而四下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定位在感受“童话之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童话之美,蕴藏在每一个真善美的人物形象里。通过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故事所传达的信仰。《宝葫芦的秘密》写了天真爱幻想的王葆,幻想着自己拥有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当他真有了宝葫芦之后,却发现宝葫芦带给自己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故事通过塑造纯真、善良的王葆形象,传达了不劳而获终将是祸的道理;《巨人的花园》,塑造了本是冷酷无情、后来又变得友善可亲的巨人形象,这种改变却源自于小孩,而小孩代表着温暖与希望;《海的女儿》中,小人鱼即使幻化成泡沫,仍心怀对王子的憧憬,凄美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为了追求爱情、自由与信仰而奋不顾身的形象。三个故事,不同的人物形象,却传达着共同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 “感受童话的奇妙”不再是本单元的重点,但它是理解人物形象及故事精神内涵的基础,这条线应贯穿阅读训练的始终。童话的奇妙,奇妙在情节的不可思议,奇妙在人物所拥有的超能力(魔法)……通过带孩子设身处地地想象故事中的场景,体验不可思议的情节及人物所拥有的魔力,“奇妙”才可以具象化,“感受”方能具体化。“体会人物形象的真善美”是本单元的训练要点。人物的形象,多是通过语言、心理或动作等描写刻画出来,也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来,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描写想象开去,感受人物的性格、心情及品质等,进而理解并体会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本册第六、七单元的学习中就有所渗透,为本单元的学习作了铺垫。 阅读是为了涵养精神。“感受童话的奇妙”也好,“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也罢,都是为了让学生在读完文本之后,对童话所承载的美好产生一种憧憬、一种信仰,这种憧憬和信仰能让他在面对现实的挫折和困苦时,能有撑下去的力量与希望。这是童话故事的精神价值,也是学习本单元的终极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细化如下(人文目标蕴含其中): 1.阅读不同国家的童话故事,知道童话是人类的美好幻想,是追求真善美的表达方式。 2.走进文学童话,能将自己当成故事中的角色,或设身处地地想象故事中的场景,通过体验情节的不可思议,及童话人物所拥有的“魔力”,感受童话的奇妙。 3.能根据故事的细节,如语言、心理、动作及环境描写等想象开去,感受人物的性格及心情,理解并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4.通过感受童话的奇妙及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产生阅读更多童话的兴趣或创作童话的愿望。并尝试将童话所传达真善美的理念,有意识地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表达的训练要素是“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关于故事的写作,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写故事”是小学阶段的训练重点 本单元表达训练要素的位置,是在学生尝试过续写故事、编童话,以及“学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的前提下安排的。“新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