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线段的长短》学历案 导读 导读 本节首先通过选择最短路径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线段的性质,引出比较线段长短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供三组需要比较线段长短的实例,实际上是呈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比较线段长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在叠合法的基础上自然引出用尺规做线段以及线段中点的概念. 【课题与课时】 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出卷网-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2012版),4.2 比较线段的长短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能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评价任务】 1.独立完成任务一:2 (检测目标1) 2.合作完成任务二:2 (检测目标2) 3.独立完成任务三:2,3,4 (检测目标3) 学习提示:阅读评价任务,明确本节内容有几个任务需要完成,每个任务要怎样完成,完成以后的检测评价内容是什么,同时明确针对目标的评价标准,有效引导自己学习. 【资源与建议】 资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是围绕户外活动选择路径问题引入:“从学校到敬老院的四条路径,哪条最近?”,你能直接从图和形的角度感受到生活现实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线段距离最短”的性质,自己得出“线段”性质,提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然后引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必要性,通过充分思考、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在“叠合法”中使用的工具中自然引出用尺规作线段,最后运用所学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建议: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的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低起点、多铺垫、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学习几何策略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学习过程】 任务一:线段的性质(指向目标1) 1.从学校到敬老院,你能帮小明选一条路最近的路吗? (学生发言,易于得出线段AB最短) 发现结论: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顺利的引出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踏草地、横穿马路,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都是为了抄近路,这些现象反映的数学知识是( ) (评价最高标准:第2题答案正确+4,最高4分) 任务二:比较线段的长短(指向目标2) 1.教科书上,议一议内容: 怎样比较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实质上就是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板书课题:4.2比较线段的长短) 问题探究,形成策略(小组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从交流发言中归纳出方法策略。 方法一:观察法(如果两条线段的长短相差根大,就可以直接观测进行比较。) 方法二: 测量法 (工具:可用刻度尺)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中工具刻度尺演示 方法三:叠合法 (工具:可用直尺、圆规) 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动态演示 引出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进入任务3. (评价最高标准:第2题答案正确+4,最高4分) 任务三: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指向目标3) 1.介绍尺柜的功能 直尺的功能:没有刻度的直尺,无法测量具体长度,只能画直线,射线,线段,或者将线段向两方向延长. 圆规的功能: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2.内容:已知线段AB,请用尺规作一条线段,使A’B’=AB 微课演示作图步骤,让学生熟悉作图三步骤: (1)画出射线 (2)度量已知线段 (3)移到射线上. 要求:规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