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741099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2433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食物,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历史
  • cover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单选题 1.在对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先民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些植硅石自1.5万年前便开始大量出现,直到距今约9000年前洞穴被废弃为止,始终未曾断绝。这两处文化遗存的先民( ) A.很可能以稻米为食 B.储备稻米防范旱涝灾害 C.已经开始饲养禽畜 D.族群聚居地仍不断迁移 2.河北康保县兴隆遗址,发现的炭化粟、黍的籽粒表明当地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该区域是粟、黍驯化和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地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 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 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3.在距今约8000至7600年前的河北邯郸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多处房基、灰坑以及成批的储粮窖穴等遗迹,还发现了大量走兽、飞禽、鱼蚌、家畜、家禽以及黍、粟、榛子、小叶朴、碳化胡桃等动植物标本。这些发现反映了磁山文化先民( ) A.掌握原始的食物储备技术 B.形成专业化社会生产分工 C.即将迈入初始形态的国家 D.依赖渔猎维持食物的供应 4.汉代在果蔬栽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氾胜之书》中详细记载了利用“靠接法”来生产大型瓜,班固在《汉书》中详细记载冬季时温室栽培蔬菜的方法。这说明( )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有极大发展 B.国家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C.生产工具革新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D.农业技术的进步源于长期生产实践 5.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代罗马北部的一座城市的人们有了“面食”,但材质和制作工序不详,在中国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约4000年前的“面条”,经鉴定,该“面条”的主要成分是黍和粟。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早期文明的独立性与相似性 B.物种交流促使饮食文化相同 C.罗马帝国是麦类作物原产地 D.丝绸之路改变罗马生活方式 6.土地是古代雅典人财富的主要形式,所以梭伦改革衡量财富的标准是根据人们从土地上所得的谷物、油、酒等收入;且农民也是城市居民,从公元前403--公元前402年,雅典四分之三的公民是农民。据此可以推知( ) A.农业是古代雅典城邦发展的基础 B.古代雅典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古雅典城有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 D.梭伦改革增强了城邦的经济功能 7.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骨器、石器以及稻壳等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由此可知( ) A.当时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 B.当时中国的大地上邦国林立 C.河姆渡人逐渐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D.河姆渡人即将进入阶级社会门槛 8.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选必二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时进行的笔记整理,其中存在错误的地方有几处 ( ) 地区 农作物 土地制度 西亚 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 中国 粟和水稻的发源地 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种地主手中 希腊 贫瘠土地上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 美洲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的原产地 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全部由贵族占有 A.1 B.2 C.3 D.4 9.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墓葬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推断( ) A.中国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B.“公天下”变为“私天下” C.尚未出现社会贫富的分化现象 D.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已建立 10.《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余篇诗歌,其农事诗中有几处提到麦类作物生产活动(如下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