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学习目标】 1、认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掌握《世界遗产公约》。 3、探究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世界遗产公约》。 2.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基础知识 1.文化遗产保护有利用 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遗产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古代:文物收藏 ①欧洲各国盛行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 ②中国历代皇帝等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发展出专门的金石学,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与著录。 近代:立法保护 ①世界各国的立法保护: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 ②我国文物的立法保护: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古物保存法》(意义:作为近代史上第一部由中央政府公布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全国性的文物保护法律,第一次以专门法规的形式将文物保护纳入法律的轨道,为中国近代文物保护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1982年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世界遗产保护的两个基本原则】 (1)真实性:是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质地、用途与功能、传统与技艺、位置与设置、精神与感情都是真实的。 (2)完整性:一是指范围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二是指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要尽可能地保持遗产地理位置上互相连接的相关部分,完整地体现其文化价值。 2.《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 ①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②时间: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世界遗产公约》。 ③宗旨: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④内容: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⑤意义: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社会通过集体性援助保护。 ⑥完善:1998年,联合国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003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中国 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审议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④2011年,中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特别注意】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①历史悠久;②专业化:法律制度化、体系化;③渐进性:遗产数量增多、保护范围更广;④全方位:从中央到地方,个人、国家、世界。 作用 ①通过这些举措,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②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担当。 3.各国历史文化遗迹 古代文化遗迹 (1)古代文明遗迹:雅典卫城、古罗马城、阿布辛拜勒神庙、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文化遗产:“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展示欧洲的文艺复兴。 中国文化遗产 (1)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长城、莫高窟、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五项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 (2)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底,中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已达42个,是目前世界上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措施】 1.意义 (1)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记录和传承文明发展史,以史鉴今。 (3)保护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