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21357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后素养训练(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9-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2次 大小:310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学期
  • cover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曰:“……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该诏书(  ) A.以和平的方式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 B.体现了清帝对君主立宪政体的向往 C.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D.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下列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政体 C.使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 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4.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取得重大成果 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 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5.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设外务部、陆军部,新设商部、学部等部门的改革应该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6.1911年5月,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预备立宪的骗局终于破产,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中国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 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 D.有利于为武昌起义造势 7.从武昌起义至民国二年底,“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据统计,当时全国公开成立的团体达682个,其中政治党团有312个。这种现象说明,该时期(  ) A.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确立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D.专制主义已被彻底根除 8.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异议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 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 9.孙中山一方面说“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另一方面又说“中国人的民权思想都是从欧美传进来的”。由此可见,孙中山三民主义(  ) A.具有开放与包容的理论特色 B.是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C.认为中国革命应借鉴国外经验 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10.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在官方文书《对外宣言书》中最早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此后,“盖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的思想不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塑造国民的宪政观念 B.削弱政府的社会影响 C.激发民族认同的意识 D.消弭满汉利益的冲突 11.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学者意在说明(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