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下列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②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 ③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④按职业定籍,统称为“诸色户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2.汉初法律文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规定:“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皆以箧若匣匮盛,缄闭,以令若丞、官啬夫印封,独别为府,封府户。”该规定旨在( ) A.掌控人口田地以便征发赋役 B.掌握封国实力以防地方割据 C.厘清户籍资产以行重农抑商 D.打击豪强地主缓和阶级矛盾 3.据文献记载:“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给门牌。十户为牌,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关于材料所述的基层组织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旨在维护社会治安 B.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 C.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D.体现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4.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ー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从城市到农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宗族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B.乡村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 C.中央政府对乡村社会直接管控 D.基层社会治理的日趋严密 5.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基层组织结构示意图。该历史时期最有可能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6.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7.隋朝正仓和军仓的租谷,提供官禄、军费等支出,义仓提供赈济。隋炀帝置含嘉诸仓,便于转输。唐朝仓储系统日益完善,含嘉仓被称为“天下第一粮仓”。到唐朝后期,加强了水路交汇处转运仓的建设,漕运路线向东南转移,使关中储粮充实。可见隋唐仓储系统 河南省洛阳市含嘉仓遗址 ①供应朝廷粮食 ②进行社会赈济 ③保障地方支出 ④调节国内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上述举措的本质是 A.理学渗透民间 B.强化儒学的地位 C.宗法观念延续 D.对基层控制加强 9.隋朝定都长安,又将洛阳作为东都,史称“两京”。唐朝规定,两京都城及地方县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村正、坊正,专门负责督察工作,执行“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任务。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A.导致了唐朝的地方割据 B.创新了地方选官制度 C.有利于巩固唐朝的统治 D.造成了地方藩镇割据 10.户籍档案是了解古代王朝人口变化、土地及赋役制度等的重要资料。有学者在研究7世纪后期敦煌户籍档案时发现,大历四年,某处在籍的61户人家,户均已授田47亩,仅占应授田的33.9%;户与户之间授田数也存在差异,如:赵大本三丁一中一老男90亩,张介介中女当户51亩,令狐进尧一丁一老男103亩。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B.政府严控土地流转 C.赋税制度有待调整 D.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11.把百姓编户入籍,形成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此户籍制度实行于 A.秦朝 B.秦朝 C.宋朝 D.汉朝 12.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