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863438

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考点14:现代文阅读理解——暑期小升初专项复习卷(有答案)

日期:2025-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1384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暑期,答案,复习,专项,小升,2023-2024
  • cover
暑期小升初语文专项复习卷(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理解 1、现代文阅读理解。 云南的歌会(节选)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已著名全国,这一回却更加丰 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 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 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警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 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 贯串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 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 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 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 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 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 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 辨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 (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 游自在,若无其事。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不是可 有可无?为什么? (4)在对歌的场面中,作者对云南女子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文段中运用了几 种描写手法?表现出云南女子怎样的特点? 2、课外阅读理解。 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 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到了隋朝,颜之推 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 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 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 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 细馅的记载。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 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 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 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 妙的文化色彩。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 (2)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3)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 说明 。 (4)第3段中划线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5)根据文意,说说除夕夜吃饺子蕴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丽丝漫游奇境(节选) 大厅四周都有门,可全锁着。爱丽丝从这头跑到那头,推推每一道门,沮丧地走到大厅中间,不知自己如何出去。 忽然,她发现一张三腿小桌,浑身用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