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复习课口 试卷讲评课口 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1.3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是初中数学函数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接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的学习,进一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函数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者分析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应用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图像与性质,以及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相关知识。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代数运算能力和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且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在教学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时,需要借助具体的实例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性质。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提高,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并求解. 2.会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函数图象以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建立函数模型、求解与应用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4.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会用反比例函数表达现实世界事物的简单规律,经历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过程,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反比例函数模型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知导入教师活动1: 回顾: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教师讲授: 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y= (k为常数,k≠0),其中k是待确定的常数. 列:把一对已知的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y=,得到关于k方程. 解:解这个关于k的方程,求出常数k的值. 写:把求得的k的值代入y=,就得到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学生活动1: 跟随教师的讲授回顾旧知 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听讲活动意图说明:复习导入有利于衔接新旧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环节二:讲授新知教师活动2: 动脑筋: 某科技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途中遇到一片烂泥湿地. 为了安全、 迅速地通过这片湿地, 他们沿着前进路线铺垫了若干块木板,构筑成一条临时通道,从而顺利通过了这片湿地. (1)根据压力 F(N)、 压强 p(Pa)与受力面积 S(m2)之间的关系式 p=, 请你判断:当 F 一定时,p是S的反比例函数吗? (2)若人对地面的压力 F=450N,完成下表: 受力面积S/m20.0050.010.020.04压强p/Pa (3)当 F=450N时,试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当受力面积S增大时,地面所受压强p是如何变化的. 据此,请说出他们铺垫木板(木板重力忽略不计)通过湿地的道理. 教师讲授: 解:(1)对于p=,当F一定时,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p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因为F=450N,所以当 S=0.005m2时,由 p=,得 p== 90000(Pa). 类似地,当 S=0.01m2时,p=45000Pa; 当S=0.02m2时,p=22500Pa; 当S=0.04m2时,p=11250Pa. (3)当 F = 450 N 时,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p = , 它的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象及性质可知,当受力面积 S 增大时, 地面所受压强 p 会越来越小. 因此, 该科技小组通过铺垫木板的方法来增大受力面积, 以减小地面所受压强, 从而可以顺利地通过湿地. 议一议: 你能根据波义耳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压强 p 与它的体积V的乘积是一个常数k(k>0),即pV=k)来解释:为什么使劲踩气球时,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