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936739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288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第六,纲要,历史,中外,必修
  • cover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选择题 1.在清统治前期,民间抗清多用“反清复明”的口号,但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却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说明当时(  ) A.科学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仍然无法冲破皇权主义思想的束缚 C.能正确区分国家与封建王朝的关系 D.对中外反动势力已有了理性的认识 2.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他怕清议派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改革。这说明(  ) A.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 B.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 C.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 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 3.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4.蒋廷黻说:“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垮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5.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 6.在1913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虽然以年轻士绅、知识分子为基础的国民党和进步党获得了多数席位,但是实力最强的北洋派系和 地方实力派却几乎没人参加选举。这一现象表明(  ) A.国内政治格局与选举无关 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C.选民素质制约了选举结果 D.文治传统影响深远 7.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 自序》中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列强的侵略与殖民统治 C.国民政府的腐败 D.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 8.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据此,陈独秀等人将(  ) A.宣传“实业救国” B.主张国家至上 C.开民智、造新人 D.建立民主共和 10.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这一历史主流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共和政体,清除外国势力 D.努力学习西方,实现近代转型 11.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由此可见(  ) A.阻挠变法的顽固派已经垮台 B.地方势力主导新政进程 C.革命党起义刺激清政府变革 D.制度变革成为社会共识 1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