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单选题 1.“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推行21·cn·jy·com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2.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 出卷网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 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 3.史料记载,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 出卷网姓名均可考的民族间通婚共241起。其中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通婚有158起,占族际通婚总数的65.6%。这可用于说明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民族政权和平更迭 C.民族隔阂已经消除 D.门阀制度趋于消亡 4.西晋时,太子的卫兵多达 出卷网万人以上,太子师傅增至6人,太子舍人、庶子、洗马等属官增至三四十人,都是由当时的名流担任。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立即增加太子兵力,到宋文帝时“至实甲万人”。梁朝太子精兵估计也不下万人。这些史实表明,西晋南朝时期 A.太子掌控朝廷实权 B.官僚政治日趋完善 C.皇权诉诸亲缘维系 D.皇子争立现象频繁 5.唐初,宰相在政事堂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唐玄宗时期,宰相基本专职化,“不归本司”。 这种变化有助于( )21·世纪*教育网 A.加强宰相行政职能 B.提高宰相参与决策功能 C.防止地方藩镇割据 D.削弱中央政府六部职权 6.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壮浪恣肆,诗 出卷网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写了一首《怀仙歌》:“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该诗人应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杜牧 7.明朝出身于“上三代无任实职官”家庭的进士 出卷网,在进士总数中占比,明初为72.32%,明末为60.73%;而出身于“上三代无任从五品以上官”家庭的进士,在进士总数中占比,明初为92.13%,明末为83.71%。这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2-1-c-n-j-y A.录取的士子人数大幅度增加 B.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的体制 C.保持了相对的公平与公正性 D.改善了重要官员的地域结构 8.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说: 出卷网“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屈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至梁陈,举闻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这反映出魏晋南朝时期【来源:21cnj*y.co*m】 A.三省六部制度已形成 B.尚书省的权力地位低下 C.中枢执掌受控于皇权 D.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9.自汉武帝以来,西汉不少官员都是孝廉出身。当时全社会形成一种“在家为孝子,入仕为廉吏”的氛围和舆论。这反映出西汉( )【出处:21教育名师】 A.选官制度趋于公平公正 B.统治集团注意笼络民心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巩固 D.社会基层治理较为严密 10.以下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 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11.下图所示书法作品奔放跃动,极富写意性。该作品的字体是 ( http: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