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小船)随着江流漂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这便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描绘的“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美丽风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与朱元思书》,感受富春江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二、解题 与朱元思书 与:给。 书:书信。 给朱元思的书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到底是一封怎样的书信呢?老师示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心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思考:阅读提示中说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信的一部分,也是一篇精美的写景短文。那么,通过我们之前的朗读,你们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思考: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呢? 明确:“总一分”结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进行描写。 四、研读课文 1.积累重要文言字词 ①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骏马) ②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③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④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zhuàn),鸟鸣,这里指蝉鸣声) 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 2.研读“异水”部分 思考:作者笔下的水是怎样的情状?请勾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说说水的特点。 明确:静态﹣﹣清澈之美:绿、深、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动态﹣﹣急猛之美:流急、浪大、势猛(比喻、夸张的修辞) 3.研读“奇山”部分 思考:三段主要写“奇山”,突出刻画了山之形、之声、之光。现在,请同学速读课文,找出描写山之形、之声、之光的句子。文章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山的?(“奇山”奇在哪里?) A 山之奇(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木身之奇)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B 声之奇(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 光之奇(从光的角度写光影变化之奇)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A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竟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干百成峰",层峦叠嶂。 B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鸣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诸、欢乐、详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C再次从光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歲,浓阴蔽日,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光,都紧扣一个“奇”字。 五、理解探究 思考:富春江的美景,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作者泛舟江上,看到这样的“奇山异水”,他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也就是说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他的寓意是什么呢? 明确:“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就是说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筹划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要想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还得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并知人论世。魏晋南北朝时代,游山玩水的风尚蔚为壮观。政治黑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