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音乐《恰利利、恰利》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教材教学原则是把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的知识与技能,音乐兴趣的培养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要求教师以“感、趣、认、持、用”等手段结合的方法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形成生动活泼、有趣有效的音乐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恰利利、恰利》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歌曲,这首歌音域很窄,结构短小,整首歌曲前八个乐句只用了“1、2、3、4、5、6”六个音符、“X X X X X |X X X |”一个节奏型,就构成了歌曲的主体。尾声部分用“啦”做衬词,表现了人们在劳动后的愉悦心情。歌曲虽然短小,但是其内含着节奏、衬词、力度、二声部演唱的音乐知识。 【教学目标】 1、认知:感受印度尼西亚民歌的特点。学生在欣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接触印尼具有民族特 色的代表性音乐作品,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2、能力:学生学会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恰利利恰利》,掌握简单的二声部演唱的能力。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表达出歌曲的愉快情感。通过节奏练习、演唱、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 3、情感:培养学生对外国民歌的兴趣,充分感受歌曲中勤劳、质朴、善良的人们丰收后的喜悦 心情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1、 歌曲的衬词比较绕口,不易读准,要熟悉衬词的演唱,完整表现歌曲。 2、 二声部的演唱,在分声部演唱的同时还要正确表现力度变化。 【教学策略】 一、通过节奏的导入,由简到难,逐步分解歌曲旋律、歌词的学习,反复的听、读、唱的练习,让学生顺理成章完成歌曲学唱的任务。 二、通过对歌谱的观察,在与老师的合作中感受二声部的演唱。通过“强音组”、“弱音组”合作,表现两个声部的力度变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钢琴、打击乐器(备用) 【教学过程】 1、 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走进印度尼西亚,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媒体展示印尼所处地形图,简介印尼民俗:印尼人热爱劳动、热爱唱歌,更热爱表演,现在正当大好春光,是劳动人民播种的季节,让我们跟着印尼人一起去参加田间劳动吧。播放《恰利利恰利》伴奏,跟老师做锄地、撒种、浇水等动作。让我们跟着这欢快地节奏来动一动吧! 生:随音乐节奏律动。(跟音乐进行即兴表演) 师:老师带来一个印度尼西亚歌曲中的典型节奏我们一起来动一动。 二、学习新课《恰利利恰利》 (一)节奏练习 1、出示节奏类型 X X X X X | X X X || ti tiri ti ti ti ti ta 生:学生读一读节奏,配合节奏动一动。(在强拍处跺脚,其他拍手) (2)变成旋律唱一唱 X X X X X | X X X || 5 5 5 3 5 | 4 3 2 4 4 4 2 4 | 3 2 1 5 5 5 1 1 | 2 3 4 4 4 4 5 4 | 3 2 1 注意点:后三个音的音准,可以用手势引导。 (二)二声部练习 师:出示二声部图谱: O O | XXXX X| O O | XXXX X| X X X || X X X | X — | X X X | X — | X X X || 生:分别读一读节奏,在二声部合作。 O O | 5 5 5 5 6 | O O | 6 6 6 6 5 | 6 6 5 || 5 5 6 | 6 — | 6 6 5 | 5 — | 6 6 5 || 生:分声部认唱旋律,唱二声部旋律。 (三)全曲整合 师:我们把刚才进行的两个练习整合起来就是一首好听的印尼歌曲(出示歌谱) 生:(1)完整地欣赏歌曲。 (2)齐唱歌谱。 (3)齐唱歌词。 (4)演唱力度指导:齐唱部分用中强声音,合唱部分低声部强、高声部弱处理。 (5)再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创作性歌表演 师:让我们像印尼人一样,再次热情地表演《恰利利恰利》,加上我们的声势动作哦! 生:(1)创编节奏动作配合歌曲演唱和表演 (2)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选择合适的节奏 (3)歌曲综合表演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用自己的能力又学会了一首印度尼西亚新歌,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