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常见的光学仪器 第三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常见的光学仪器》第三节内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分清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并使学生明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教材中分析了一些常用的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照相机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投影仪是教师上课以及一些报告常用的辅助设备,了解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常识。通过分析一些常用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成像原理,使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能力,并建立这种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并使学生在生活中乐于观察、勤于思考。 照相机的原理是教学中较重要的内容。有了上一节课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学习,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介绍照相机的原理和使用。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可以做些知识的扩展。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照相机,可结合生活中的照片,对照片的景色范围,大小选取等提出问题,教学中还可以设计让学生自制照相机,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去思考和学习。 关于幻灯机和投影仪,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太多接触幻灯机和投影仪,对其了解也不多,所以教师可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图片、学生边学边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同时,对光学器件的原理、构造及调节方法等有较清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和原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模型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 通过亲手制作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模型,体验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可以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以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初二的学生分析总结能力比较弱,平时训练也不到位,本节课比较难的是对现象的记录,归纳和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 1.教学引入 情境1:用小故事加冰透镜取火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进一步:同学们还能列举哪些生活中透镜。 引出:本节课学习生活中的透镜。 过渡: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带领同学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为接下来探究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像特点做好铺垫。 2.“知识点”教学 情境2:照相机的制作和成像观察。 教师介绍照相机的发展史,展示照相机实物。 引出:照相机主要由物体、透镜、底片组成。 进一步:要想制作照相机模型,该如何利用所提供实验器材解决物体、透镜和底片。教师可提前在不同位置放置盆栽充当物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装照相机。(学生活动) 教师找几组学生展示本组组装的照相机,并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比较合理的组装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调节才能使半透膜上成清晰的像?并提示学生可以以教室不同位置的盆栽作为被拍照的物体。 学生充分活动后,提问: ①观察到的像的特点 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结论:倒立缩小实像;物距大于像距。 ②若想使底片上的像更大一些,应当如何调节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和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结论:减小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增大镜头到底片的距离(拉伸暗箱)→物近像远像变大。 引导学生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