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中国的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南步步紧逼,一时间亡国灭种的论调甚嚣尘上。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的社评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影响了一部分中国人。有些人不断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说中国人失调了自信力,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迹,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学习目标 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重点) 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品味本文辛辣犀利、富有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重点) 作者介绍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 1881—1936 作品介绍 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 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 字词积累 搽粉( ) 玄虚( ) 渺茫( ) 麻醉( ) 摧残( ) 诓骗( ) 省悟( ) 脊梁( ) 诬蔑( ) 脂粉( ) 怀古伤今( ) 前仆后继( ) 不足为据( ) chá xuán miǎo cuī pū jù xǐnɡ jǐ miè zhī kuānɡ shānɡ zuì 字词积累 ( )形容专心致志,卖力地工作。 ( )指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 ( )指替百姓向上申诉,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 困苦等。 ( )够不上作为凭据。 ( )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 怀旧思绪。 (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为民请命 不足为据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文体知识———驳论文 议论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论证方式 立论 摆观点———论证———重申观点(敬业与乐业) 驳论 摆敌观点———批驳———树己观点———论证———重申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体知识———驳论文 批驳方式 批驳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错误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 批驳对方的论据: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论据驳倒了,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批驳对方的论证:揭过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本文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2.对方用什么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