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733673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课件+教案

日期:2024-11-1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796194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 外 古 诗 词 诵 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岑 参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故 园 同学们,一个人的性情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主要是凭借什么 是诗歌。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朗读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感;朗读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朗读诗歌,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美的熏陶。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诗人们的心灵深处! 新课导入 了解作者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 创作背景 行军,行营、军营。 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园,故乡。 原诗注未收:“时未收长安。”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年(757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吟读,感知音韵美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g bàng (cén shēn) 译读,感知意境美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译 文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译读,感知意境美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旁边 (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译 文 赏读,感知意境美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第一句中“登高”二字紧扣题中“九日”。 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 赏析 赏读,感知意境美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句开头一个“遥”字,表明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 这两句是想象之景,展示了一幅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残垣断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赏析 重阳节。 悟读,感知情感美 1、这首诗写了中国的哪一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九日” “高” “酒” “菊”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这里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情绪。 悟读,感知情感美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悟读,感知情感美 3、“无人送酒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这里反用其意,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合作探究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手法探究 “无人送酒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且反用其意,使人不觉是用典。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 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 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用典新奇 对故园菊花, 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不言其他, 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 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 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