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词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核心素养 梳理全文信息,探究文章思想内涵,鉴赏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培养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讨论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词,掌握“玄虚、渺茫”等词语的音、形、义,认识杂文的特点。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梳理分析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揣摩本文尖锐犀利、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鉴赏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4.培养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教学突破 这篇文章不仅要教会学生议论文的写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爰国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要指导学生多多诵读,从写法和语言两方面突破。首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讨论课文意蕴,体会驳论文的特点;其次,组织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杂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北京奥运成功,上海世博举办,“神十一”升大……喜事不断。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 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 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背景介绍 1.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本白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2.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