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故乡 --鲁迅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短短五十五年坎坷人生中,于散文、诗歌、小说、杂文等文体广泛涉猎,均有重大建树,尤以杂文成就最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警句。生平著述很多,计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等,皆收入《鲁迅全集》中。 --背景介绍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的景象,以及家乡人、事的情况。作者依据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基础知识 阴晦(yīn huì) 萧索(xiāo suǒ) 祭祀(jì sì) 伶俐(líng lì) 愕然(è rán) 鄙夷(bǐ yí) 嗤笑(chī xiào) 应酬(yìng chou) 世面(shì miàn) 惘然(wǎng rán) 隔膜(gé mó) 恣睢(zì suī) 猹(chá) 獾(huān) 潮汛(cháo xùn) 瑟(sè) 廿(niàn) 黛(dài) --基础知识 【阴晦】阴沉,昏暗。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伶俐】机灵;灵活。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初读感悟 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其发生的时间顺序。 回乡时 回家时 二十多年前 在乡时 离乡时 离乡前两天 “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 母亲和“我”聊有关搬家的事 “我”和少年闰土相识相处 “我”遭到杨二嫂的鄙夷、奚落 “我”和闰土重逢十余年的故乡 “我们”启程,离开故乡 在乡时 杨二嫂污蔑闰土藏碗碟 --初读感悟 按照文章行文的顺序,依据地点的转换,将这篇课文划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用一个动词以“_____故乡”的形式概括大意。 回故乡(1-5) 交代了回乡的时间、回乡的原因、回乡时看到的景物及产生的心情 在故乡(6-77) 按照时间顺序,写“我”见到母亲、杨二嫂和闰土。 离故乡(78-88) 写“我”和母亲在船上的谈话及“我”的感受。 --初读感悟 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文的? “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 --初读感悟 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 变 --初读感悟 二十年的时间,“我”重回故乡。故乡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故乡之变 闰土之变 杨二嫂之变 “我”之变 --再读深思 快速阅读1—5段,思考一下问题: 1、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再读深思 第1段中的“冒了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再读深思 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再读深思 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分析部分语句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括号中的词语能否替代原词? 不可以。 “横着”,指不整齐,零零落落,横七竖八的样子;“躺着”,太一般,没有凌乱的意思。 “活气”指活泼生动的气氛;“生气”指有生命力。这里说的荒村死气沉沉,所以用“没有一些活气”来形容。 --分析部分语句 “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