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第一课时 讲述“穿井得一人”的寓言,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故事导入: 预习检查 虚妄(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无稽的。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譬(pì)如:比如。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大儒(rú):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辨伪去妄: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著有《古史辨》《当今中国史学》等。 证明或补充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喻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 论据 论点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的数字 (简明、真实、典型) 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谚语、俗语 科学上的定理公式、规律等 默读课文,思考(批注): 1、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论题: 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 (标题《怀疑与学问》即揭示了论题) 2.中心论点: 治学(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3、完成课后第二题。 结合全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5段): 引用古人的名言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 通过剖析事理,结合实例来揭示怀疑的必要性和内涵。 第三部分(6): 通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怀疑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观点。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理清全文论证思路: 论 证 思 路 作者为了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观点,首先通过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观点“学则须疑”。接着,先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举国难危急时口头消息不可靠的例子,明确提出“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又使用举例论证,对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及“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追问、质疑,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再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名言,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观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质疑《大学》的事例,以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充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最后总结: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第二课时 1、用文中的话回答:什么是怀疑精神?有什么作用?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作用: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一句名言? 思考: 举例 论证 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真实具体,使 论证有说服力。 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