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下 第十五课 无言之美 目 录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字词积累 整体感知 内容精讲 结构梳理 主题归纳 艺术特色 课后作业 新课导入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学习目标 重点: 1、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认识艺术中的无言之美。 2、学习文章举例论证的方法,读懂议论文,理解议论文,揣摩议论文中的精彩论证方式并善于运用在学习中。 难点: 细心体味“言”“与意的关系”;深入理解,体会“无言之美”。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他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他的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论美学的一篇文章,本文写于1924年,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先生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无言之美》是他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 文体知识 立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驳论文:论辩时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原因),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文体知识 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 ②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比喻论证 字词积累 意蕴( ) 附丽( ) 笼统( ) 蛾眉( ) 谚语( ) 缥缈( ) 譬如( ) 寂寥( ) 铢两悉称( ) 心旷神怡(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惟妙惟肖( ) yùn fù lǒnɡ é yàn miǎo pì liáo xǔ yí zhū xiào niān dǔ 字词积累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信手拈来: 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眼睛不忍看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整体感知 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提出“言”与“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就是无言之美吧。 主要描述音乐讲究“无声胜有声”,美术也有“无言之美”,文学作品更有“言不能尽意,更不必尽意”的道理。 本文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 内容精讲 作者是怎样论述“无言之美”的?请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内容精讲 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内容精讲 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在作者看来,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退一步讲,即使文字语言没有这样的局限性,“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却也并非文学的追求。很多时候,将心中所想说的话都传达出来,会毫无余蕴,并非是一件好事。相反,用尽量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