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02463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13.3.1 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10-07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5447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数学,八年级,上册,13.3.1,等腰三角形
  • cover
(课件网) 第2课时 13.3.1 等腰三角形 如图,在△ABC中,AB=AC, (1)若AD平分∠BAC,那么_____; (2)若BD=CD,那么_____; (3)若AD⊥BC,那么_____. BD=CD,AD⊥BC AD平分∠BAC,AD⊥BC AD平分∠BAC,BD=CD 1.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2.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如图,位于海上A,B两处的两艘救生船接到O处遇险船只的报警,当时测得∠A=∠B.如果这两艘救生船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能不能同时赶到出事地点(不考虑风浪因素)? O B A 能同时赶到 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为什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A B C 已知:△ABC中,∠B=∠C. 求证:AB = AC. 探求新知 【证明】 作∠BAC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1=∠2, ∠B=∠C, AD=AD, ∴ △BAD≌△CAD(AAS), ∴AB=A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1 A B C D 2 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 AC=AB. ( ) 即△ABC为等腰三角形. ∵∠B=∠C, ( )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这又是一个判定两条线段相等的根据之一). 已知 等角对等边 在△ABC中, B C A ( ( 应用格式: 探求新知 A B C D E 例1 已知:如图,∠DAC 是△ABC 的一个外角,AE平分∠DAC,且AE∥BC.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 AE平分∠DAC,    ∴∠DAE = ∠EAC,    ∵ AE∥BC, ∴∠DAE=∠B,∠EAC= ∠C, ∴∠B = ∠C,∴AB = 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的形状 典例解析 例2 已知:如图,AD∥BC,BD平分∠ABC. 求证:AB=AD. B A D C 证明:∵ AD∥BC, ∴∠ADB=∠DBC. ∵ BD平分∠ABC, ∴∠ABD=∠DBC, ∴∠ABD=∠ADB, ∴AB=AD. 总结:平分角+平行 等腰三角形 由平行及角平分线识别等腰三角形 1.在△ABC中,∠A和∠B的度数如下,能判定 △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 A. ∠A=50°,∠B=70° B. ∠A=70°,∠B=40° C. ∠A=30°,∠B=90° D. ∠A=80°,∠B=60° B 2.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cm,则CD等于_____. 3cm 跟踪训练 3.如图,AC 和BD 相交于点O,且AB∥DC,OA =OB.求证:OC =OD. A B C D O 【证明】 ∵OA=OB, ∴∠A=∠B, ∵ AB∥CD, ∴∠A=∠C,∠B=∠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C=∠D(等量代换), ∴OC=OD(等角对等边). 例3 如图,在△ABC中,∠ACB=90°,CD是AB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AE与CD交于点F,求证:△CEF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在△ABC中,∠ACB=90°, ∴∠B+∠BAC=90°. ∵CD是AB边上的高,∴∠ACD+∠BAC=90°, ∴∠B=∠ACD. ∵AE是∠BAC的平分线,∴∠BAE=∠EAC, ∴∠B+∠BAE=∠ACD+∠EAC,即∠CEF=∠CFE, ∴CE=CF,∴△CEF是等腰三角形. 通过计算角相等来证明等腰三角形 典例解析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点D,E在BC边上,∠ABD= ∠DAE=∠EAC=36°,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               A.4 B.5 C.6 D.7 C 解析: ∵AB=AC,∠ABC=36°,∴∠BAC=108°, ∴∠BAD=∠DAE=∠EAC=36°,∴等腰三角形有 △ABC,△ABD,△ADE,△ACE,△ACD,△ABE,共有6个. 跟踪训练 例4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求作等腰△ABC.使底边BC=a,底边上的高为h. a h 作法: 1.作线段AB=a.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B于点D. 3.在MN上取一点C,使DC=h. 4.连接AC,BC,则△ABC即为所求. A B C M N D 利用尺规作图作等腰三角形 典例解析 例5 如图,在△ABC中,AB=AC,∠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O作EF∥BC交AB于E,交AC于F. 探究EF、BE、FC之间的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