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4288

15《无言之美》课件

日期:2025-01-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139623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无言之美,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 导入新课 宋徽宗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前来应考的学子,有的在山腰间画古庙,有的在丛林深处画古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垣断壁……宋徽宗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连连点头称赞,并将之点为“魁选之作”。 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怎么画的吗? 检查预习 1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素材积累 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填补。 艺术欣赏有多重目的:认识、审美、交往、娱乐等,但艺术欣赏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净化人的灵魂,也就是它的美育目的。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形式美表达。艺术家的灵魂总是通过情感的宣泄或隐或显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之中。一切优秀的艺术家都有一个高尚的、纯洁的、善良的灵魂。艺术欣赏者正是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家灵魂的高尚,从而受到心灵的涤荡和洗礼。 2 生难字词 (1)字音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颦( ) 蛾眉( ) 寂寥( ) 谚语( ) 心旷神怡( ) 轻描淡写(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铢两悉称( ) yùn fù qiě lǒng pín é liáo yàn kuàng miáo xǔ dǔ niān chèn · · · · · · · · · · · · · · (2)词义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目不忍睹】 ①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②谈问题时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信手拈来】 【铢两悉称】 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 整体感知 1 朗读指导 先试读,再带入问题探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本语言魅力,深入解析“无言之美”。 点击音频播放 结合旁批和阅读提示,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圈点勾画。 ②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③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出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就是“无言之美”。 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2 作者首先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3.阅读第3段,概括“言”和“意”的关系。 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是散碎的,有限的; 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是混整的,无限的。 所以,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4.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并绘出简要的思维导图。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小组合作交流,限时2分钟。 层次 段落 内容 话题导入 第1~2段 提出问题 第3~6段 分析问题 第7~12段 得出结论 第13段 (3)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1 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言尽其意。 列举图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思维导图2 孔子与子 贡的对话 引论 “无言”的 话题 论证 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 “言”和“意”的关系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