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灯 笼 导入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唐·李商隐《观灯乐行》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生查子》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重点) 2.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品味本文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 3.体会作者对灯笼的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重点) 学 习 目 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 作 者 简 介 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与“灯笼”相关的哪些事件?可分为哪几方面? 提灯迎祖父 上下灯学 想象宫灯 乡俗还愿挂红灯 元宵观灯、猜灯谜 族姊远嫁 纱灯描红 挑灯看剑 乡村日常生活类; 乡村艺术表演类; 乡村年节欢庆类; 历史文化类。 整 体 感 知 “灯笼”在课文起怎样的作用? 1、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 2、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各段中有怎样的变化? 对早年乡村生活 对历史人物和事件 深情 激情 1.找出课文中具有民俗意义的语句,分析“灯笼”所具有的的民俗文化的意义。 乡村日常生活 第1段: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重 点 讲 解 第3段:“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第5、9段: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乡村艺术表演 第2段:“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第6段:“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乡村年节景象 第7段:“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第8段:“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快乐。 历史文化 第7段:“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第8段:“《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第10段:“‘……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第11段:“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和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相关,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情怀。 结合文章,理解“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这句话的含义。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