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85962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2次 大小:180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
  • cover
二上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诗。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乡”,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和“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单元选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情分析 大多学生都会背这首诗,但是字不一定认识,诗句的含义不理解,更不知道诗中蕴含的道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好动。孩子处于课堂习惯和书写习惯正在慢慢养成的阶段,教师要注意好习惯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3.认识“尽”、“依”等11个生字,会写“尽”、“依”等9个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2.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的情感有感情地读好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步感知 朗朗上口 1.揭示课题 (1)导入:跟着唐诗去旅行,今天一起来到鹳雀楼。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名字的由来。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2)指名读课题“登/鹳雀楼”。(2-3名学生读,如果没有读出来,提示学生要注意好停顿) (3)理解“登”是不是像老师这样在平地上走呢?体会登的感觉,带着感请再读课题———登/鹳雀楼,跟老师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鹳雀楼名字的由来,理解登的含义,指导学生能够据义断音。】 2.读诗正音 (1)导入:王之涣是怎么写的呢?让鹳雀楼这么有名。请同学们拿起书,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眼不离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2-3个学生,仔细听音,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3)正音,跟老师读尽,jin尽,尽管,尽力。(提前准备好词卡,让学生读好词卡,3个学生,强调前鼻音,声音往前靠) 穷,qiong穷,穷苦、穷尽、山穷水尽。(提前准备好词卡,让学生读好词卡,3个学生,强调三拼音节,中间有介母) 层,ceng层,三层、千层、层叠、层林叠翠。(提前准备好词卡,让学生读好词卡,3个学生,强调平舌音) (4)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读准前后鼻音、读准古诗。看字读书、读书认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孩子们在读书中认字,在词语拓展中多见词语、多认识“见面字”。】 3.有韵律地读 (1)教师示范读,学生认真听,找停顿。 (2)教师带读,一句一句读。指导好“尽”慢慢落下,“流”流得远。 (3)师生加手势一起读。(师生一起动起来) (4)齐读。 (5)男女生分角色读。 【设计意图: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会带动人的情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情感。】 板块二:分析诗句 描绘画面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看到的景物 (1)齐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想一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2)学生发言。多名孩子发言,最后要求按顺序找,都有哪些景物,按顺序板书。(大海不是看到的,是想到的。) 【设计意图:学生能有序地找出哪些是描写的景物。】 2.理解“白日依山尽”描述画面 (1)学生再次齐读“白日/依山/尽”。教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读的要慢,要有韵律。) (2)学生描述画面,教师倾听。多名学生描述,完善补充画面。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字,追问。例如太阳落山,追问“从哪个字发现太阳落山了?”,继而解释该字的含义,重点字板书“尽”、“依”,指导学生识记。 (2)教师提出问题“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