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导入新课 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被错杀。天帝震怒,传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三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吴伯萧 灯笼 1.认知“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效果。 3.体会作者对往昔生活和对家国天下所寄寓的复杂感情。 学习目标 资料袋 预习检测—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 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 舌耕笔耘, 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羽书》《难老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忘年》等作品均收入《吴伯箫散文选》。 资料袋 预习检测—背景介绍 灯笼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慢慢拥有了喜庆、圆满、幸福、兴旺等多种文化内含。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刺缝等工艺。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预习检测—背景介绍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预习检测—背景介绍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怅惘 褪色 锵然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 神龛 幽悄 ( sòng ) (yù) ( wò xuán ) (mù) ( chàng wǎng ) (tuì) (qiānɡ) (liáo) (xī) (rónɡ) (kān) (qiǎo ) 预习检测—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部分(12): 开篇说“火”,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主体说“灯笼”,写“我”对灯笼的回忆及联想。 结尾说“火”,情调高昂,抒发爱国情怀。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1): 整体感知—理解文本 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整体感知—理解文本 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 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