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1分钟) 作者介绍(1分钟)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 散 文 定义 特点 形散 神聚 线索 分类 散文介绍(1分钟) 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取材广泛自由,写作手法不拘一格。 表达主题明确集中。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变化 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背景介绍(1分钟)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卷网-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预习检查(1分钟) 给下列红色字标注读音。 焚身 神龛 争讼 犬吠 斡旋 静穆 锵然 褪色 幽悄 燎原 春宵 怅惘 司马懿 熙熙然 霍骠姚 马前卒 垂珠联珑 萧萧班马鸣 sòng wò wǎng kān fèi mù qiāng tuì liáo xī zú fén qiǎo xiāo yì piào lián xiāo 预习检查(1分钟) 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调停,调解。 安静庄严。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怅惘】 【思慕】 【静穆】 【斡旋】 【幽悄】 【褪色】 幽深寂静。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致忘记。 温和欢乐的样子。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垂珠联珑】 【人情世故】 【熙熙然】 第4课 灯笼* 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 学习目标(1分钟) 1.体会文中以描写为主,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及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语言效果。 2.在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进入文中的情境,感受西北高原人蓬勃的生命力。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3.作者在第一部分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多余吗?有什么作用? 4.结合背景材料,如何理解结尾段作者的宏愿? 1.文章以“灯笼”为题,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挑灯迎祖父 接灯上学 乡俗还愿 元宵张灯 族姊远嫁 朱红描字 献帝伴灯 愿做马前卒 ———祖孙情深 ———母子情切 ———孤客心暖 ———乡俗情浓 ———感伤浮沉 ———迷恋文化 ———岁月沧桑 ———表达宏愿 第二部分(2—11): 第一部分(1): 作者回忆自己记忆中有关灯笼的美好记忆和情节。 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第三部分(12): 深化主题,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层次结构: 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记叙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作者追忆历史,审视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抒写了家国情怀。 2.本文以“灯笼”为题有什么作用? “灯笼”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它串起了作者对“灯笼”相关的诸多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灯笼”的各种怀念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内心被激发的爱国之情。 文章以“灯笼”为线索,叙述了很多零散的故事,陈情于事。从对早年乡村生活的深情,深入到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激情,深化至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