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15课《无言之美》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2.理解作者说理的方法。 3.学习文中的文艺鉴赏方法,并运用到实践欣赏中。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对“无言之美”的思考。 学习并掌握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观点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习新 一、导入: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荒漠中一缕炊烟升起,因为没有风,多以它显得特别直;远方横着一条大河,落日好像自河面上升起,看起来格外的圆。 比较A、B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更有意境,更能打动人? 答案示例:A句。虽然B句描写得十分详细,还包括了A句中的景物,但是,它缺失了A句中悲凉雄浑的意境。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B句的描写更加细致,为何反而达不到A句的效果呢?难道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不够好?也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能够解答这个疑问。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 1986),字孟实,现当代著名美 学家、 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 2、预习交流 ①给加点字注音。 颦(pín) 蛾眉(é) 寂寥(liáo) 谚语(yàn) 譬如(pì) 缥缈(piāo miǎo)暧暧(ài) 栩栩如生(xǔ) 信手拈来(niān) 铢两悉称(zhū chèn) ②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附丽:附着,依附。 尽致:详尽细致,达到极点。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铢两,比喻微小之处。 ③【阅读感知】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点。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理清课文层次。 一(1-2)引出“无言”的话题。[来源: 二(3-7)以文学为例,说明一切美术作品,言不尽意更有美学价值。 三( 8-12)从文学、音乐、雕塑等不同的方面阐述“无言之美”。 四(13)总 结全文:艺术作品,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研讨·拓展 一、深入文本,探究细节。 1.开篇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言与意有什么联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3.作者是怎样看待“和自然 逼真”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作者认为,文学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和自然逼真”是美术的基本原理。但在文学作品上,言不必尽意,如果“和自然逼真”,反而失去美 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说明“无言之美”的重要性。 4.“无言之美”美在何处?请从文学、音乐、雕塑等方面加以归纳。 文学:言不必尽意。 音乐:无声胜有声。 雕塑:含蓄不露。 5、请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答案示例:(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2)“无言”是一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3)“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二、作者用了怎样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道理论证: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无言”的重要性。 对比论证:以摄影家与美术家的创作进行对比,说明“和自然逼真”不如留白之美。 举例论证:文中就“无言”的美感从文学、 音乐、雕塑等方面举例论证了“ 无言之美”。 三、赏析语言。 1.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