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169000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学案(含答案) 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日期:2025-02-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7次 大小:3322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纲要,历史,中外,编版,史部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原因、特征及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子目重点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演变历程。 第三子目重点讲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的历程、主要内容、维护机构及评价。 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程和影响及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的构成和评价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中的“史料阅读”,简述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及兴起的原因。 [提示]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称霸世界。原因:一战带来的社会动乱、造成的巨大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一些国家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及对“红色”革命的恐惧;德、意、日三国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阅读教材第一目,指出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各自主要标志。 [提示]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1.法西斯主义 形成 意大利 (1)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 (2)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德国 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特点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法西斯主义的终极目的] 实质 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 2.战争策源地形成 项目 背景 过程 亚洲 (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 (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二二六兵变”后建立广田弘毅内阁],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欧洲 (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对政府失去信任。 (2)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广泛支持 (1)1933年,纳粹党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绥靖政策 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概况 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核心概念] 1.极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政治学术语,是对民族主义偏激情绪和极端表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概括。它往往以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排他意识为特征,鼓吹民族歧视,煽动民族仇恨,其实质是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之上,以各种方式侵犯其他民族的利益。其主要表现有:以独裁和武断的姿态减少和反对外来移民,驱逐国内或区域内的非世居人口;情绪化地夸大来自现实或潜在敌人的危险,煽动自己的追随者歧视、敌视乃至攻击“他者”。极端民族主义通常会引发国内和国家之间的冲突。 2.法西斯主义: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的政治哲学。其特色是以极权主义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法西斯国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