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2课 课标导学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 课程 标准 2 课程 目录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课标导学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开始传入 两汉之际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魏晋南北朝 ③完成本土化 隋唐 ⑤融合 宋明 ①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 ④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教材,概括佛教传入中国、日渐本土化的过程 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往往一方面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要求而有所变形;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有文化因受外来文化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两种不同传统的文化相遇过程中,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 ———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 1、佛教的中国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1.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传入大约在汉明帝时期(约在公元纪67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被称为浮屠教。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身毒(今印度)寻佛取经。 ———《三国志·魏书·东夷》 ◎洛阳白马寺,中国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 材料二: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马怀良《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思考:佛教传入后,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兴盛? ①社会动荡不安,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凄苦 ②弥补中华传统文化不足 ③满足人们精神慰藉的需求。 ④统治者通过佛教控制人民,维护统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所谓佛学中国化,最要的是在其冲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 ———钱穆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 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 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禅宗 达摩 “禅”:静坐沉思。 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本原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致良知”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知行合一 新儒学———宋明理学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佛教 人生 命运 儒学 孔孟正宗(根本) 道教 贯通宇 宙自然 宋明理学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