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十六年前的回忆 (部编)六年级 下 一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二 精读课文 三 课外拓展 四 课堂评价 五 课堂总结 六 板书设计 七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其他革命先烈和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模范人物,提升爱国情怀。 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文字的情真意切,体味书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辉形象。 歌曲欣赏:《五月的鲜花》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谈一谈你对李大钊的了解。 初读感知 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本文是按照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时间 父亲 工友阎振三被抓 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反动派到家里搜 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 烧掉文件和书籍 父亲不 父亲在法庭 的消息 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埋头 幼稚 含糊 避免 局势 严峻轻易 尖锐 僻静 魔鬼 苦刑 冷笑 残暴 匪徒 法庭 安定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pì hu zhì bì mó xínɡ jùn zhí 写字指导 稚 避 啪 瞅 靴 魔 刑 哼 绑 峻 啃 袍 半包围结构 僻 押 执 避 魔 魔 广字头的撇是长撇,里面写紧凑,不要忘写里面的撇折和点。 避 “辶”捺要平而长,托住“辟”。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几件事情?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2—7) 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 工友阎振三被抓 父亲不顾亲友劝说,坚持留在北京 被捕时(8—18) 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 被审时(19—29) 父亲在法庭上镇定、沉着 被害后(30—33) 全家得知遇难消息,非常悲痛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你从中感受到李大钊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提示 1.关注描写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2.自主圈画、批注,小组交流。 被捕前 党的机密文件 为了保护女儿 3 4 5 6 对比 前后呼应 语言描写 7 对比 语言描写 无私无畏的 革命精神 被捕时 环境描写 沉着镇定 8 9 10 11 动作描写 13 14 15 16 17 对比 反动派 凶恶粗暴 父亲 沉稳严峻 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北伐国民革命军,下令通缉李大钊同志。 1927年春天 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1926年春天 补充资料 被审时 20 21 22 23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想象李大钊被捕后遭遇了什么? 在残酷的折磨下, 内心坚贞不屈 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敌人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施用了多种酷刑,电椅、老虎凳……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他还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写下了《狱中自述》。敌人又采用利诱的办法,许以他高官厚禄,但是李大钊回答:“大丈夫生于世间,宁可粗布以御寒,糙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就是断头流血也要保持气节!” 补充资料 返回 28 语言描写 不想连累家人 动作描写 不舍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32 33 1 首尾呼应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想一想: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1)在结构上,使文章显得更加紧凑和严谨,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在内容上,使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显得更加突出。 (3)在情感表达上,点明文章的中心,升华文章的主题,说明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