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 寅 恪 为何陈寅恪对宋朝评价这么高呢?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宋辽夏金元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二、经济重心南移 三、社会变化 四、理学兴起(重点) 五、文学艺术、科技 六、少数民族文字 2.课时目标 (1)水平1—2学习目标:能够描述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的突出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能够说出宋代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演进的主要成就,理解宋代文化的主要特点。 (2)水平3—4学习目标:能够分辨材料中对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变化的不同解释,运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解释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两宋时期新变化的历史意义。 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 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自主学习) 商业 贸易形式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②官方设置的榷场 ③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货币 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②元: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城市 商业大都会:东京、临安(杭州)、元大都等 市场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市”打破时空界限 手工业 制瓷业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元代出现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冶金业 北宋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提高了冶炼产量与质量。 印刷业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农 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三熟)的麦稻复种制在南方推广 农业结构 出现专门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一定程度突破自然经济; 棉花的种植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边疆 边疆地区农业进一步发展。 北宋汴京城 (汴京)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格局:市打破时空限制 日中开市,日没前闭市。 材料 宋朝政府取消了汉唐以来的很多禁令,比较重要的有:商品与店铺商号不再集中于政府指定的官市,居民区与商业区可以混杂,居民被允许自由地向街开店;取消了宵禁制度,百姓可以在夜间出游、做生意等。 ———吴晓波《浩荡两千年》 问题: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有什么发展? 南海1号是一艘1987年在广东南海海域发现的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所载文物异常丰富和珍贵,有各种外销瓷、金器、铜币等。这些文物为复原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也见证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兴盛。 表现: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问:宋代城市与唐代比,有什么变化? 唐代:坊市分置,对商业管理在时间、空间上有较严格的规定。 宋代:坊市分置格局被打破,商业发展突破时空限制,且有娱乐场所。 二、经济重心南移 1、南移的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趋于平衡); ②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开始南移) ③宋朝:南方人口、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 ④元朝: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2、南移的影响 ①交通:元朝重开大运河,开辟海运航线,方便将南方财赋北运。 ②文化: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北宋科举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如何看待南北分卷制度? a.顺应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利于兼顾地区平衡, b.对南方考生来讲不是很公平,存在一定的地域歧视,易引起南北矛盾 元朝运河、海运图 三、社会的变化 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