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329268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02-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8399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文化交流,高二,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练习 一、单选题 1.汉代,人们将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称为“土墼(jī)”。张骞通西域后,西亚、中亚的土坯制作技术传入内地,中原工匠把借鉴该技术制作出的大土坯称为“胡墼”。在中国北方,许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将这种土坯叫作“胡墼”。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 C.多样性 D.连续性 2.有学者提出,古人在丝绸之路上旅行,首先需要申请公验与过所(官方批准的通行文书),行前要准备旅行指南类书籍和会话练习簿(民族语言或外语),商人需要计账以及订立契约,旅行还可能携带替人转交的书信,有些求法僧还要写巡礼记录。该学者可借此论证 A.商人逐利行为维系了丝绸之路繁荣 B.语言的隔阂是丝绸之路发展的瓶颈 C.丝绸之路沿线文书史料价值较丰厚 D.政府对保护商旅和传教士作用突出 3.西汉时期,在张骞“凿空”的基础上,丝绸之路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到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成为主要通道,形成了“水陆并举”的局面。到了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这一变化折射出( ) A.中国在外贸当中处于出超地位 B.对华贸易国家的变迁 C.民族政权并立阻碍了经济交流 D.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 4.20世纪以来,我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内蒙古以及广东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波斯萨珊王朝时代(224-651年)的银币,这些银币分别铸于萨珊十二(三)位国王在位期间。这反映了( ) A.丝绸之路的繁盛 B.中原统一王朝疆域辽阔 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中欧间经济联系的建立 5.贞观二十一年,天竺属国摩揭陀,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庶,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据此可知( ) A.对外交往助推技术进步 B.中外交流推动发明创造 C.唐朝制糖工艺领先世界 D.藩汉往来增进文明互鉴 6.中国历史上从外传入的瓜果蔬菜有很多。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由来 名称举例 今名 “胡”系列 多为两汉至唐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 胡瓜、胡桃、胡豆、胡蒜等 黄瓜、核桃、蚕豆、大蒜 “番”系列 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 番茄、番薯、番椒等 西红柿、红薯、海椒 “洋”系列 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洋葱、洋芋、洋白菜等 洋葱、土豆、圆白菜 A.始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说明中国饮食结构和其他国家趋同 C.反映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D.从“胡”到“洋”反映中外关系趋向平等 7.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东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阳、长安都曾担负起丝路起点的重任。这表明当时( ) A.战争影响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政治格局变动较为频繁 C.丝绸之路促进城市发展 D.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发展 8.于阗乐是西域乐舞的一种。《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初宫中“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据此可推断( ) A.汉初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 B.《西京杂记》的记载不合史实 C.汉初中原与西域已有来往 D.《西京杂记》的记载完全准确 9.“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何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察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汉武帝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 A.逐渐进行“改土归流” B.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C.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 D.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 10.茶马贸易由来已久,宋代已经出现专门管理茶马交易的茶马司等机构。明朝茶马贸易制度达到顶峰,明朝中期甚至因“马之用,急于三边(明西北边境),而川马远不可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